9月8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研讨会在信阳市召开。安徽省六安市政协委员,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金寨县档案馆馆长胡遵远,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金寨模式”》交流发言。据介绍,这次会议共邀请鄂豫皖三省相关方面的11名专家、教授作交流发言,其中湖北、安徽两省各2名。
胡遵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说: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金寨县视察指导工作时,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几年来,我们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探索总结出了9种有效的模式。
一是渗透式传承。主要是通过编纂红色书籍、撰写和发表红色文章来传承红色基因。几年来,我们不仅重新修订和新编出版了《红色金寨》《金寨革命史》《军旗猎猎》《热血衷魂》等10多种红色历史书籍,努力让人们从金寨的地方党史、军史、改革史、发展史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且编辑出版了《红星闪耀》《巾帼红星》《初心故事》《红色记忆》等一大批故事性、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红色故事丛书,同时,撰写并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600多篇有关红色金寨的各类文章,努力让人们从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真实存在的红色人物身上受教育、得感悟。
二是注入式传承。胡遵远说,有人认为编纂红色书籍、撰写红色文章是一种自然的、传统的方式,那么集中授课、集中宣讲无疑是一种积极地、主动地注入方式。比如:我们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金寨县档案馆就组建了一支红色基因传承服务队和红色主题宣讲报告团,我们不仅积极地开展了送红色基因“进学校、进军营、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活动,而且宣讲服务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展,上至省直机关、下至乡村学校,通过集中授课和集中宣讲的方式,把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感人故事、红色基因、伟大精神送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使其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里传承与弘扬。
三是展览式传承。主要是通过组织人员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到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地、烈士纪念塔、英雄纪念碑、革命博物馆、档案展览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从而达到回顾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愿望。
四是屏幕式传承。主要是把承载着丰富多彩红色基因的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微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把它搬上屏幕、制作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声像读物,让人们在欣赏红色精品的过程中,受感染、受教育。
五是熏陶式传承。主要是指开展全域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影响人。几年来,金寨县紧紧抓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全县上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0周年等全县性的纪念活动,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各村组、各学校开展了纪念会、研讨会、歌咏比赛、征文竟赛等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六是融合式传承。胡遵远解释说,这里讲的融合既有资源的整合、也有模式的整合,既有工作的融合、也有方法的融合......努力用结合、综合、融合的方式来解决传承红色基因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几年来,我们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来抓,将其与红色旅游开发、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城镇基础建设、文明实践活动、决战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各种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我们在街道两旁树立将军雕塑、悬挂红色标牌,让红色基因直接“进入”住宅小区、用红色氛围熏陶居民住户。
七是引领式传承。主要是指用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来教育人、引导人、振奋人。特别是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我们用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用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切实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切实增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致富小康的内生动力。
八是创新式传承。主要是指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改进编书撰文工作、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来传承红色基因。
九是借船式传承。胡遵远最后说,几年来,我们在自身努力、勤奋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联合、借船出海等方式进一步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与六安广播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单位通力合作,制作上映了《金刚台妇女排》《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一大批专题片、电视剧和电影,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上将洪学智》《十万英烈铸两源》等电视连续剧和特别节目,收到了事半功倍、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良好效果。
据了解,随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和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老区金寨的红色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功能越来越强、旅游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随之,政策、资金、项目,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纷至沓来,不仅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金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喜人局面。资料显示,2019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1206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6亿元,分别比2016年的754万人次、30亿元增长70%和50%以上。据测算,几年来,全县有近2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分享了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红利。到2019年底,金寨县仅剩下贫困人口1039户、184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1%,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红色旅游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红起来、火起来、热起来的红色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三产以及县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党诗菊 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