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廉在线7月22日讯:一个连续4年亏损的火电企业,在国家清退“僵尸企业”、集团公司加速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的风口浪尖,在濒临关停的紧要关头,起死回生,凤凰涅槃,成为火电转型发展的示范和样本,探寻云南开远发电公司的涅槃之路,解码转型发展的密码,从中寻求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秘籍。
密码一:热电联供,在绿色发展理念中寻求生机
20余年前,云南开远公司的前身国电小龙潭发电厂,曾是国家“六·五”期间、云南省“七五”能源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云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2006年,随着2台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投产,标志着云南开远公司迈入“百万千瓦电厂”行列,不论是单机规模,还是总装机容量都是云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依托丰富的小龙潭露天煤矿,一直承担了云南电网主力发电任务,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家省内位居一流的发电企业,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中,昔日的“滇南明星电厂”逐渐褪去光环。
2008年7月17日,国电小龙潭发电厂6台10万千瓦老机组按节能减排要求一次性全部关停。剩下的2台30万千瓦机组既要养活2000多名职工,还要承担2000多名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支出,沉重的包袱使企业陷入困境。
2012年后,伴随云南省水电和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特别是云南省实施电力市场化改革,火电生存空间急剧萎缩,开远公司年利用小时不足1000小时,有的年份仅为了维护机组开启两个月,让这个曾创造了云南火电发展进程中数个第一的2台30万千瓦清洁高效循环流化床机组几近停摆。
负担重、成本高、电煤紧、煤价升……种种不利因素使得电厂负债率持续攀高,连续4年亏损几乎把开远公司压垮,公司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寒冬。
唯有突破,才有出路。“扭亏脱困,离不开求实之举,务实之风,落实之效,我们全体员工要克服‘等、靠、要’的侥幸推诿思想,以真抓实干的作风,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在供热转型上做文章,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充分发挥央企的社会责任,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公司总经理魏兴文对于企业面临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了解到小龙潭镇豆制品厂作坊式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因国家环评不达标面临关停。魏兴文及班子成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破天荒提出“以闲置土地为依托,引进工业园区,通过热电联产拓展生存空间”发展思路,与当地政府一拍即合,引入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踏上由传统火电企业向新型绿色热电汽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坚持筑巢引凤,坚持热网建设先行”成为开远公司近几年来的首要工作任务,落户一家、对接一家、供汽一家,不遗余力地开拓供热市场。
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至今,已有44以热电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入住园区,热负荷达到240t/h,全年供热量从最初64.7万吉焦增长至416万吉焦,供热规模、供热量均名列云南省第一。
“以热促电”、“以热定电”作为增盈创效的重要突破口,开远公司从不开机到不停机,从列入优先计划的14亿供热电量,到保持供热机组电量在汛期享有交易权和发电权,并争取到云南省能源局明确2019年汛期公司按24万负荷保供热的政策。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也从不足1000小时提升到2019年末的5000小时,比云南统调火电平均高3000小时,最大时供热量突破268吨/小时,一举甩掉连续亏损7年的帽子,实现扭亏为盈。
2020年上半年,开远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紧紧抓住云南干旱严重,入汛前电力供需趋紧机遇,外争政策、内强管理,积极抢发电量,提前52天实现“双过半”目标,截至2020年6月30日,累计完成发电量21.79亿千瓦时,实现盈利6970万元,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火电机组率先扭亏脱困的典范。
密码二:创新管理,在提质增效中寻求活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远结合公司转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思维,深化工作措施,聚焦工作方法,修订奖励机制,搭建员工创新创效、提质增效工作平台,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提质增效激情,重点在培养、用好、凝聚人才上下功夫。
2015年,公司重新定编定岗定员,全员参与组聘上岗,大刀阔斧的推进开远公司内部改革,彻底打破了“能上不能下”的传统,遏制了“慵懒散”,减少管理部门4个、中层干部15人,387人退出工作岗位。
至2019年末,公司在册职工 1176人,减少746人。在岗员工737人,减少787人;推出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了首席师,管理、技能、技术能手,星级员工的人才成长双通道评选制度,鼓励员工岗位成才;完善激励分配机制,体现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原则,实施“运行全能值班津贴”,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推进精益管理,将精益管理理念融入企业安全生产、市场营销、燃煤管理、成本管控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具体实践中,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定期组织举办优秀精益成果评选,对改善之星、7S样板班组、优秀SDA、SGA小组进行表彰奖励,让改善明星上“墙”,为员工搭建起展示创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增强员工职业成就感。
密码三:技术创新,在节能减排创造价值
开远公司不断开展机组经济运行研究、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了锅炉受热面防磨改造、空预器密封改造、高压电机变频改造等多项节能技改工程。
通过供热抽汽改造,从根本上实现了纯凝机组向供热机组的转变,大幅提高了能耗水平,热电比达到60%;汽机热耗率由设计值8257千焦/千瓦时下降到7350千焦/千瓦时;供电煤耗率比设计值降低近20克/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6万吨。
公司7号机组荣获2018年度全国CFB机组能效对标供电煤耗最优奖,两台机组供电煤耗在集团30台100MW以上循环流化床机组中排名前三,7号机被列为集团公司2020年度火电可靠性金牌重点培育机组。
“园区的建成有效遏制了因生产豆制品的褐煤需求带来的私挖滥采现象,矿区秩序得到改善。并且有利于杜绝小锅炉带来的生产安全和环保压力,提高热电汽循环利用效率,减少空气和水污染。”开远市副市长张虎彪说。
开远公司积极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要求,在连续亏损的情况下,投资近两亿元,新建两台机组烟气脱硫脱硝设施设备,实施了脱硫、脱硝、含煤废水及冲灰水等环保技改项目,保证了污染物达标排放;在灰场、煤场道路进行喷淋降尘改造,优化终端灰库放灰工艺,有效降低了扬尘污染,今年6月,开远电视台《环保面对面》栏目对公司的环保工作进行了专访。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灰渣利用相关项目建设,为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打造绿色发电企业形象。
密码四:合作共赢,在持续转型中心寻求发展
“不破法规破常规”,公司顺应时势,以开放的思路和当地政府打造了热电汽循环产业工业园,这种开放,是基于发展的开放,是基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开放,是基于“青山绿水”的开放;通过转型,开远公司、当地煤矿和园区内的豆制品厂实现了互利共赢,打造当地经济转型和绿色生态的“命运共同体”。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削峰填谷的改造,三期和四期的建设,主要以食品加工为主,引进豆腐皮深加工、附加值更高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园区的白毅介绍到。
伴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豆制品规模的逐步扩大,截止2019年底,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年产值达15.08亿元,有效解决了5000多人就近就业需求,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人,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路径,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壮举,真正达到了共享。
“开远公司统一供汽、供电、供水,既激活了传统的煤、电产业,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保证企业平稳运行、快速发展,稳定财政税源、拓展税源增长点,达到‘保存量、稳增量’的目标。”张虎彪说。
“疫情期间,电厂全力帮助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生产以来,我们一个车间的日产量豆制品可达到8吨左右,“这里离煤资源近,成本可以控制下来,利润也就能高一些。”从石屏搬迁到小龙潭园区业主储继荣高兴地说。
开远公司的实践证明,火电厂热电联产大有可为,即便是在云南省水电占全省发电总量90%以上的区域,一样能够拓展生产空间。
开远公司的成功也为全国火电提供了样本。
集团公司四川能源公司和中国大唐集团等电厂正在复制和发散小龙潭样本,尤其四川能源公司江油电厂,实施热电联产,向江油市热电联产产业园区的供热,2019年供热量将达3.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10万元,同时取得燃煤公司供热机组纳入四川省2019年火电机组最小开机方式序列政策支持,热电联产项目示范效益得到初步体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远公司创出了一条绿色、环保、低碳的热电循环利用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开远公司将在国家能源集团“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引领下,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扬起风帆再出发!(朱江、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