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1988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和实践“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眼睛向下,从“声边”到“身边”,聚力于民。只有“多开口”、“开对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才能使其得到更好贯彻。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踏泥泞、冒酷暑、顶风雪,从偏远乡村到黄土高原,从闽东大地到之江大地,从南国海岛到西部边陲一次次深入群众宣传宣讲,一次次风雨兼程倾听民声。党员干部要从群众需求出发,深刻把握宣传规律,创新理论宣传方式,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与群众真诚交流,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要利用集中学习会、读书班、微党课等载体,学习研讨“四下基层”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实践要求及典型案例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深、讲透、讲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下基层,脚步向下,化“脚力”为“能力”,问计于民。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初到浙江工作,习近平同志就奔赴基层一线,短短118天里,跑遍全省11个市、25个县,在系统调研和深入思考后,提出了“八八战略”。党员干部要经常化、深入化开展调查研究。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反映群众提出的意见、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要多往项目一线去、多到背街小巷看、多与基层群众聊、多朝田间地头跑,善于“解剖麻雀”,找到科学决策的“金钥匙”,作出全面、深刻、准确的判断。
信访接待下基层,联系向下,变“坐诊”为“出诊”,心系于民。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委党校参加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带头接待102名上访群众,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党员干部要对群众有感情,善于倾听,通过察民情、解民意、化民忧,在一线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落实工作。要摸清群众意愿诉求,掌握信访事件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要加强源头预防,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常态化开展接访下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多为群众“雪中送炭”。
现场办公下基层,重心向下,从“机关会场”到“基层现场”,取信于民。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工作的现场就应该在什么地方。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访贫问苦,三进下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党员干部要把办公地点搬到一线,现场研究、现场指导、现场解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地了解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环境、治安、出行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要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发现问题后,立说立行,紧抓快办,把一件件为民之事办细、办实、办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信任,让群众“最多跑一次”。(郑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