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周年以来,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建设新时代“和美乡村”,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和方法,尊重农民意愿,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将“和美乡村”建在百姓心坎上。
塑“环境和雅,治理安美”之型,以“高颜值”令百姓舒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人们往往容易把乡村之“美”理解成外表上的美,盲目跟风“刷白墙”、“栽绿植”,其实乡村的本质“美”在于和谐,应该在保留村庄原貌的基础上“精心呵护”、“精巧改造”,让乡村各美其美。打造党员带头、乡贤引领、村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共建共管共治平台,聚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建设有颜值、有特色、有内涵的美丽宜居村庄。
壮“产业合宜,生活富美”之体,以“高收入”令百姓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走特色化产业振兴新路子,要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在耕地的多重效益下找出路,在产业的特色开发上找出路。结合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规范“小田并大田”,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通过股份合作、生产经营等多种方式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土特产”文章,将“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升华为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铸“文化和谐,精神丰美”之魂,以“高品质”令百姓舒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建设和美乡村,不能只盯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更要注重农民精神风貌、乡村文明风尚等软件,实现“口袋”和“脑袋”共富。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搞活群众文化生活,动员村里“广场舞”、“秧歌队”等骨干力量开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推进乡村文阵地建设,建好文化“新地标”,比如休闲广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让群众能够零距离地获取各项文化服务。丰富乡村文化供给,拓宽服务供应渠道,进一步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举办高品质文化文艺下乡活动,营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图景。
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将“和美乡村”建在百姓心坎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氛围和谐有序、乡村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