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家常”看似聊的是家长里短,实际上聊的是能力和水平,聊的是思想和感情,聊的是作风和品行,这里面大有学问、大可作为。
一方面,“聊家常”可以了解群众。在乡村社区,能“进得了门、唠得了嗑、吃得了饭”的干部,真正可以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感受群众所思所虑。就业、就学、就医等这些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平常但不寻常,可以读出大量信息,多聊些这方面的情况,就知道了群众的状况,另一方面,“聊家常”可以拉近干群关系。聊得起、聊得开家常事,意味着百姓把你当亲人、家人,当友人、知己,是一种莫大的信任,意味着大家卸下包袱、脱下面具、敞开心扉,“打开天窗说亮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聊家常”就是学会与百姓交朋友,通过“聊家常”解疑释惑,把群众工作做到心里做到家。
然而,当下一些年轻干部有意跟普通百姓交流,而且也三天两头往百姓家里跑,但就是苦于聊不起天来,往往说不上几句话就“卡壳”,有时甚至双方都接不上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年轻干部在与老百姓交流时,可能因为自身经历和阅历的差异,导致缺乏共同语言。二是一些年轻干部可能存在心态问题,导致无法真正与老百姓建立起亲近感。三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对年轻干部的交流能力产生了一定影响。社交媒体其强调的往往是短暂、碎片化的信息,这可能使年轻干部在面对实际对话时显得不够耐心,习惯了迅速表达观点,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倾听。
“聊家常”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聊起来、聊得投机并不容易。要想聊得投机,年轻干部首先得自己“肚里有货”。这就要注重经常性学习,注重平时的积累与思考,多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多向实践学习,把实践当作一所大学校,只有这样才会有谈资,才会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创造话题。要想聊得投机,年轻干部还得“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当地一个普通农民,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还得多说群众语言、讲些大白话,少-些打官腔、唱高调,带着感情去说话,从而说出有温度的内容。(刘勇勇 黄骅市羊三木乡回族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