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扎实推进,“四下基层”的思想内涵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领悟,解锁蕴含其中的“为民密码”,真正“身”入基层、“心”入基层,书写一腔热血下基层的“为民实践”。
勤进群众门,做好政策宣传的“传话筒”。对基层群众而言,太过官方、书面的宣传语言往往难以接受。要创新宣传方式,用接地气的“乡言土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方式方法很重要,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在意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如何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通俗易懂的“家乡话”,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把“围炉夜话”、闲谈交流、上门做客等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坚决杜绝“双手插兜”“鼻孔朝天”“拿腔拿调”等不良作风,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切身利益解读政策方针,多举实例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执行,真正让党的好政策换来群众的真实惠和高评分。
多帮群众忙,增添调查研究的“泥土香”。“新征程上,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务虚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对攸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调查研究要从矛盾集中、发展滞后、棘手、“难啃”的地方入手。要下田入地去听群众抱怨最多的是什么、期待最大的是什么、讨论最广的是什么,问一问他们的“锦囊妙计”和意见建议,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争取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对策。要从根本上转变“坐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的工作陋习,在经常性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中,让每一篇调研报告都有实打实的实例、数据做支撑,让每一项决策都有“泥土味”,都有“烟火气”。
做好群众事,架好信访接待的“连心桥”。信访接待不能成为一纸空文,人民群众更愿意看到诉求现场解决、对策现场提出、矛盾现场处理,而不是“我们有办法、会处理、等结果”,敢于正视问题、敢于直面群众、敢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应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践行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要转变传统的办公思维,让办公设备“从简”、办公场地“前移”、办公环境“升温”,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真正让人民群众现场检验,变“看材料”为“看成效”,变“应付上级检查”为“接受群众打分”,让急事难事琐事“足不出户”地解决,让所思所想所盼“不走弯路”地实现,真正把心贴近群众、把工作做进心坎,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委组织部 王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