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是党的百年城市工作的理论结晶,也对新时代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人民城市理念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至上价值观在城市工作中必然要求,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如何走、走向哪里等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城市理念引领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新道路。
党建引领,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党的领导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根本保证,也为人民参与城市公共性事务提供重要的组织支撑和政治保障。要以党建引领拓宽人民参与渠道、保障人民城市主体价值,构建中国特色城市治理模式。要以党建引领人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城市的社会治理,广泛参与到解决城市公共问题,优化公共服务,制定共同决策等治理过程中。在新时代城市治理中,必须突出治理主体的转变、治理结构的发展和运行机制的优化,强调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的主体性地位。当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正是将党的政治优势与人民的智慧相结合,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能。
以民为本,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无小事,在城市治理中要自觉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大力完善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保障全民共享、精准供给,不断改善民生,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有保障、文体服务有保障”,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智慧城市”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题中之义。要切实推进城市智慧治理,充分发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打破“信息”孤岛的格局,完善城市公共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信息的开放性,实现城市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政府服务的高效化,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便利、美好的诉求,提升人民城市的治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切忌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科技异化,警惕科技快速发展对城市治理产生负面效应,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明确大数据等技术工具是实现人民美好、便捷城市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切实推动人民城市的智能化、现代化。(王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