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坚持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实际工作中,村委干部的事务通过较多一些,而驻村干部更多是协助配合,角色定位是“配角”。驻村干部结合职责任务,服务群众方面便更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驻村干部要“住”村。“人到”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只“挂名”,那又何谈发挥驻村作用呢?要“名在,人在,心在,情到”才能履好职。当然,干部驻村重在“住心”,只要“心”在村上,在哪里都会想着群众,做啥都会想着村里。倘若“心”没有在村里,即便天天吃住都在村上,也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驻村干部不能一味“住”在村上。如果仅仅是为了“吃住在村”,天天坐在办公室,不“回”到群众中去,驻村的意义何在?要为民服务,就要深入村组,深入百姓家里、田间地头,与他们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把他们当“亲人”,用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才便于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不一定非得给他们送钱、送米油,也许“打一个电话”就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帮助。我的一通电话,为一名先心患儿争取到免费治疗的机会,为他节约了上万元的开支……也许陪他们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几句牢骚,也是一种帮助;也许为他们更换老化的电线,用自己的手机跟在外务工的亲人“视频”连线也是一种服务和帮助。其实,只要愿意,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驻村干部要“助”村。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更多是指导、协助,要明确“统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帮办不代办”,不能让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委干部“靠边站”“一边看”。要统筹力量,结合各自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驻村干部有的经验丰富,有的是年轻业务能手,有的是“笔杆子”,在村级发展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思路;而村委干部,长期在基层,离群众最近,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可以在矛盾纠纷化解、具体工作推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发挥各自优势,协同配合。
有的服务可以送上门。该所驻村,地域广,地势起伏大。近年来,我看到有的老年群众办事,需要亲自到村委会。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可能年纪偏大,腿脚不是很方便,往返村委会和家里需要较长时间。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便将他们送到家的附近,让他们少走一段路,而这种情况,不下五回。有时,服务送上门,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两险”缴纳、养老保险申领待遇资格认证,材料收集等等,就可以盘点一下,哪些群众出行不便,进行“精准式”服务。以村民组为单位,将这部分群众集中起来,驻村干部和村委干部一起上门为他们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驻村干部要不怕“多事”。有的干部,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在工作中发现,有的群众“一点小事”都没有办法,稍微懂一点使用手机的,动辄到网上给地方领导留言或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大可不必,最终还得反馈到基层来解决问题。为了畅通群众的办事渠道,我将联系方式制作成卡片,委托村民小组长发给附近的群众,我走访时身上也要随身带着几张。后来,接到了不少群众的电话,有问政策的,有说看不懂银行流水的,有反映村组路硬化问题的……能回复的直接回复,当时不能回复的咨询了再回复,解决不了的,加以解释和引导。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鱼水情。驻村干部可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做。为民服务,贵在“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周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