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着眼于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挑战,为确保“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
“时时放心不下”是一种知责尽责的态度和劲头,源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底线思维,也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现实体现。在当前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严峻挑战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自觉,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真正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特别是要突出为民导向、实干导向、结果导向,始终树立“干事”思维,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积极谋划、实干担当、主动作为。
“干事”思维体现在脑中常常有想干事的念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艰巨繁重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党员干部要在谋划事业和工作中把想干事作为一种觉悟、一种品格、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切不可有“佛系”思想、“摆平、躺平、比差”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维等消极认识,要胸怀“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忧患感,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锐意进取、勇毅前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拿出“为官避事平生耻”的骨气,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围绕一个宏伟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谋事干事中破解难题、抢抓机遇、增进群众福祉。
“干事”思维体现在身上渐渐有能干事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的能力要求,这其实也是有效践行“时时放心不下”的素质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要注重在“时时放心不下”的工作状态中不断提高履职本领,要时时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注重从书本中学习、群众中学习,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强磨练、长本领。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干事”思维体现在足下时时有干成事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只有留下事业才会如芳草常在,从领导干部“时时放心不下”到人民群众“时时放心得下”,关键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干事创业绝不能止于“做了”,而要坚持“做就做好、做成”,要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要把“时时放心不下”六字重大要求始终铭记在心、见诸于行,心怀大我,始终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注重基层、关心基层、回应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真正沉下心、扑下身,从点滴事具体事身边事抓起,尽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时时放心不下”,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干事”思维,将“时时放心不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干在平常,以“干事”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时时放心得下,事事放心得下”。(樊石光 山西省临汾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