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小院、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宁静宜居的环境……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春有花开秋有月、夏有丰收冬有绿的景象映入眼帘。“自从我们村实行了党员街巷服务岗制度,垃圾不见了,矛盾纠纷化解了,村党支部为民服务更贴近生活实际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谈起红峰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们连声夸赞“搞得好”。而这一喜人变化的背后,是红峰村党支部聚焦“人”这一改革关键要素,切实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有效破解乡村治理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创新推进“红色治理”新模式的生动体现。
红峰村党支部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抓实基层党建“三强三优”,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升级,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红色立村、生态美村、产业强村等一系列举措,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红色治理”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蓄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红色立村举旗帜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为了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精神,践行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红峰村依托村情实际,制定党员街巷服务岗制度。该制度在村内10条主干道设置党员街巷服务岗,建立起“1+N”党员带群众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配合实施村民积分制管理制度,为党员赋权力定责任,评定各户得分情况,让村民凭积分在村内“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全体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通过运用党员街巷服务岗制度,红峰村用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根“线”,让乡村治理既彰显“红”的特色,又体现“治”的成效,打造出了全村百姓同饮一河水、同耕一片田、同住一个村、同唱一台戏、共同奔小康的大美乡村画卷。
生态美村展形象 提升基层治理引力
乡村振兴要实现,环境整治走在前。为实现“风貌大改观、环境大变样、形象大提升”三大总体目标,红峰村探索建立“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通过党员干部走在先、干在前、作表率,激发起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乡村既增“颜值”又添“气质”,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红色治理”的目的是以党建引领带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红峰村通过“党建服务基层治理、党建借力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创新基层治理”的全新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体现在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不断深化“红色治理”新动能,真正以“党建红”引领“环境绿”,把“人齐心”转化为“乡村靓”,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真切变化。
产业强村暖民心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为了整合村内闲散劳动力,让全村家家户户进产业,人人收入有保障,红峰村党支部探索建立“产业+庭院”“增绿+增收”的新模式,以发展庭院经济为突破口,在全村统一芦花鸡养殖品种,形成品牌规模,从鸡雏订购到养殖指导再到包装销售由村内统一负责,让百姓实实在在尝到发展庭院经济带来的“甜头”。
不仅如此,红峰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产业绿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优化,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农民能力的经济基础。2022年通过流转土地200亩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预计增收17万元。
善治则聚民心,民心齐则事业成。红色治理是红峰村一体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红峰村将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红色”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升级,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推动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居力很镇209级选调生 张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