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习总书记对民生一直念兹在兹。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本思想是我国最重要的发展智慧,而为了更好地做到以民为本就必须更好的关注民生。在这一点上,大智慧的中国政府从来都是不遗余力。我们一直在为让民生服务有“温度”--办好民生实事,让民生福祉有“质感”--改善民生品质上下功夫,孜孜不倦,脚步从未停歇。
办好民生实事,改善民生品质,有温度有质感,需要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诉求,方能提升群众获得感。弱势群体是检验公平正义的试金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和底线,民生服务也更要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因此,要善于发现民生服务中的短板不足,积极弥补问题,尤其要多关注刚刚脱贫的困难群众、孤独无助的“空巢老人”、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无依无靠的残障人士、失去目标的失业人员等。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强化对困难群众的法律保护和司法援助,健全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机制,同时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更要加大对侵害困难群众利益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力度。唯有多措并举,才能让困难群众的民生福祉得到进一步提升。
办好民生实事,改善民生品质,有温度有质感,需要了解群众相关的意见建议,方能提升群众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若想进一步改善民生就必须多种渠道听一听群众的想法,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找到改进工作的突破口。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扑面而来,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在这种新时代新要求之下,我们更要善于倾听群众的需要,听一听他们心里的烦心事,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认真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实现与群众的真诚互动、有效沟通,这样,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民生福祉才有章可循,提高群众获得感才有谱可依。
办好民生实事,改善民生品质,有温度有质感,需要深入基层针对性解决问题,方能提升群众获得感。某地针对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在社区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问题,专门推出了“夜校”,组织领导干部精心准备课程,精细化、针对性讲解解答群众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力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用绣花的功夫做好了社区治理工作。这一案例给我们以诸多启示,民生服务需要我们多听、多走、多看、多聊,要手勤、眼勤、脑勤、嘴勤,走远点,再走远点,深入最基层,了解最朴实的声音,听取最广博的智慧。更要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避兔眉毛胡子一把抓,有苦劳但没功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民生服务的品质。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锚定“基本民生”这颗“定盘星”,齐心协力办民生实事,彼此敦促优民生品质,为提升群众幸福感而不懈奋斗!(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委组织部 康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