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业也。”在建设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乡村全面振兴,想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不仅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还要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运用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现代的“朝气”,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顺应时代潮流建设现代化农村。
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乡村与村民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有他们熟悉而独特的风土人情。中华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源于乡村并源远流长,每一个村镇都有其独特和迷人之处,地区的“地方性”不会消失。方言、地方美食和自然景观,这些过去看起来“有些土”的东西,现在看来都是充满文化个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内容。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杂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因子,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通过体现乡村的风土人情,保留自然生态,打造乡村“土”文化,带动经济健康发展。
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大多数是以亲缘关系聚居在一起,因此衍生出了宗族文化等传统文化体系,这便是乡村文化的根,乡村文化的魂。而这也是“老”的魅力所在,是他吸引这村庄的人们长期居住在这里。通过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宣传,用文化来倒推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挖掘文化旅游类项目、乡村知名人士,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巧于运用农民的“生气”。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而农民作为农村的核心力量,是整个村落的主要劳动力。基于此,保护原住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好原住民的优势,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员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并针对当地发展战略,组织引导村民参加培训,全面提升村民素质,使得乡村既有“生气”又有“人气”。有规划的在乡村发展产业项目,让农民可以就地就业的同时,吸引人口回流,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红利,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后备保障机制,让人才到来无后顾之忧,进一步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精于融入现代的“朝气”。相较以前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身处乡村“仰望”和羡慕城市人的生活,而当下大多数的人生活在城市时,却开始以新的视角来认识乡村。乡村不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来处,他们开始怀念它,也开始以更平等的视角进行“观看”。近年来,乡村发展迅速,城乡差距也逐渐缩小,但乡村振兴依然是道阻且长,他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调,紧紧跟随党和国家的号召,扬起时代先锋的旗帜。既要注意发展节奏,又要融入时代的新动向,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从而使得自身保留乡土特色的同时,也向城市靠拢,成为新时代下的新时尚。(梁榕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宏盘乡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