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广阔的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不少村铆足干劲,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某些村在发展产业时,虚报项目,产业“假”,大规模铺摊子,产业“大”,盲目引进产业不接地气,产业“空”。要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真正使产业落到实处发挥作用、造福群众,拒绝此类“假大空”产业,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不“盲干”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审视自然条件。农村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脱离实际发展产业,不仅劳民伤财,更会挫伤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延误发展时机。发展产业之前,要对村庄自然条件做分析,敢于承认不适宜发展产业的真实情况,不盲目跟风发展产业。条件合适的村要把产业“引进来”,调动群众参与产业中,缺乏发展条件的村要把群众“带出去”,通过集中建厂、吸纳群众就近务工的方式引导群众打工增加收入,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确保产业富民的初心不变。
二是不“乱干”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接地气的产业。中央连续十三年如一号文件都围绕农村展开,不少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在农村大干一场。但在此过程中,不少企业资质不全、技术不成熟,打着在农村发展企业的“幌子”企图通过套取国家政策补贴,肆意在农村大规模发展产业,给基层带来了负担。基层干部要修炼“火眼金睛”,对引入的企业资质能力反复甄别,要结合当地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产业,要让群众对技术看得懂、学得会、练的熟,使产业红利惠及群众,带领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从单一的种植农民转变为技术人才。
三是不“单干”,久久为功,生态、经济两手抓。产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坚持农村山美水美的总基调不改变,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发展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科学规划家乡发展蓝图,把农村打造成“山美水美景美”,具有“乡情乡味”之地;要在维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经济,向“绿色”要发展的GDP,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苏溦 云南省砚山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