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随着三顶降落伞的次第打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精准减速,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平稳着陆,三名远赴太空“出差”半年的英雄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实现了多个首次,标志着我国打破西方技术的封锁,稳居航天领域第一梯队。他们的绽放是全党全国鼎力支持的结果,是航天精神代代传承的结果,是全体航天人上下求索结果,是所有民族企业的榜样。
精益求精,图强白手起家逐梦。新中国刚刚成立时,面对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和国内百废待兴的复杂局面,1956年10月8日,随着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老一辈科学家迈出逐梦航天第一步。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力协作,以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航天征程。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一箭多星”,到“神舟五号”载人成功返航,再到“神舟十三号”在轨半年回家,中国航天人不断凝聚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不断突破一道接一道技术壁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撑起了中国逐梦九天、追问星辰的伟大航天事业。
对标看齐,践行航天精神求索。俄乌冲突的爆发,西方对俄罗斯单边制裁的泛滥,进一步凸显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要想不被扼喉卡脖,就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专精人才。全国各民族企业要对标中国航天企业,传承航天精神,着力吸引优秀精英,培育高新专精人才,加大投入研发力度,打破西方高精尖技术封锁,不断攀登民族企业高峰,形成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打造出更多的航天重工、华为科技、福耀集团,撑起祖国的脊梁,推动国家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科技需求。
集腋成裘,肥沃民族产业土壤。民族产业发展需要人才、需要资金、需要支持,更需要全国人民的信任。中国人要相信中国的企业,高等院校要与民族企业合作,设立相应的专业,对口吸纳培养优秀人才,定向输送到合作的民族企业,不断壮大民族企业研发人才队伍。国民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理智,不盲目跟风,不虚荣崇洋,要以高度的爱国热忱、深厚的民族情怀支持国有产业、民族品牌,通过持续的购买、及时的反馈、长久的支持,给予民族企业优质的孵化环境,充足的研发资金,长久肥沃民族企业发展的土壤,让饱含民族智慧和创新的企业,茁壮成长为中国的自豪与骄傲。(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委组织部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