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不是个新词,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涉及“韧性城市”的表述。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不少城市也开始积极加入到“韧性城市”建设中来。从过往的灾害事故汲取经验,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曾表示,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方面,这也是左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唯有细化、优化城市规划,方能在外部环境突然变化时,让城市仍具备强有力的抵御冲击、适应变化及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城市建设仅强调“抗灾”已难以很好地应对风险,以“耐灾”为核心的“韧性城市"治理思路,适应了全面提升城市的弹性和安全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韧性城市“强调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慢性压力、急性冲击,特别是遭受重大安全事故、极端天气、地震、洪涝、重大疫情、暴恐袭击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韧性城市治理思路要求在提高系统自身抵御能力的同时,全面增强城市适应性和创新性,从而在远期不断提升城市系统的整体韧性,体现了不断演进和发展的生态思想。
城市在承受灾难险情时,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是“韧性城市”的概念。这种能够“从容”应对灾难险情、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能力,是人们期许的美好城市应具备的能力。要建设美好城市,需要韧性城市来支撑,需要城市内外兼修,更多聚焦城市内涵式发展。(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委组织部 崔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