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做一粒好种子

2021-06-07 10:51:02 | 来源: 中廉在线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委托湖南省委书记专程看望其家属,并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学习袁老爱党爱国、一生为民的深厚情怀,躬耕田野、脚踏实地的崇高风范,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坚毅品质,传承做一粒好种子的梦想,就是对其最好的纪念。

做一粒爱党爱国、一生为民的好种子。三年困难时期,23岁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大饥荒,深刻明白“一粒粮食能拯救一个国家”的道理,并立下“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的誓言。从1953年开始,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在试验田耕耘,最终先后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等技术,实现水稻增产20%以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广大年轻干部要扛起这份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满腔热忱,守望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守职、奋力苦干。

做一粒躬耕田野、脚踏实地的好种子。袁隆平说:“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朴实话语中,蕴藏着他孜孜奋斗、实干担当的做人做事风范。即使90岁高龄,他仍像普通农民一样贴近大地,双脚坚实地踩在田间地头,一心心担忧天气,一穗穗筛选稻种。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袁老身先垂范,我们也应前赴后继。特别是当下社会浮躁之风遍起,青年人要静心思索、躬行实践,到基层去、到群众身边去,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功绩镌刻在人民心声中。

做一粒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好种子。在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在国内李森科获得性遗传理论大行其道时,袁隆平没有迷信权威、笃信教条,而是大胆猜想、实验求证,经历十余年的不断失败完善,最终找到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之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愈发需要发挥创新的突破作用,愈发需要一大批人才投身到社会治理变革、“卡脖子” 问题解决等方面。时代在呼唤,我们要积极回应,解放思想、矢志创新,为新征程扫平阻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袁老已经离开,但是他的事迹和精神仍将鞭策我们前行。在新征程上,广大青年们要从袁隆平院士身上汲取力量,传承袁老的深厚情怀、崇高风范、坚毅品质,立下做一粒好种子的志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福建省福清市玉屏街道 严雨阳)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