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纷纷响应,通过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等方式陆续启动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的选派工作。
不难想象,这一选派工作的开展,从干部自身政治素养、工作作风、实战能力、担当精神等综合考量,确实能为工作队的素质提供可靠保障,但若要派驻的工作队员真正能为乡村注入新鲜而有力的脉动,切实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真正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选派工作的话语权交给乡村更为关键。
每一处乡村都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发展瓶颈和成长方向,对它们开展振兴工作,绝不是千篇一律的盲目狂欢,应从乡村现有资源、现存问题、现实发展进程等多方考虑,聆听其真实需求,为其派驻专业背景、个人特长、工作经历等相适配的工作队员。比如对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乡村,可考虑选派熟悉环境治理工作的工作队员;对农业管理不善的乡村,可考虑选派熟悉特色种养殖技术的工作队员;对产业发展缓慢的乡村,可考虑选派善于经营管理的工作队员;对精神文明建设较落后的乡村,可考虑选派善于组织基层活动的工作队员;对矛盾纠纷较多的乡村,可考虑选派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队员……
如此,从选派工作的伊始,乡村就与工作队员构筑起了惺惺相惜的紧密联系。乡村对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工作队员求贤若渴,在日后的工作中必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而工作队员对能够实现个人才能的乡村也会充满热情,能更快地找到工作方向,发挥专长,帮助乡村快速发展。(定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