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的重要五年。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秉持“五心”中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秉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突出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特色产业高速发展。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离不开产业项目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农村产业项目的发展,强调要加快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面对目前存在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依然还不够充分、村集体经济增速有待提升等问题,要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立足农村区域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农村产业项目的绿色转型升级。同时,要加大农村“新型农民”培养,聚焦“电商扶贫”“旅游民宿”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让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的新时代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形成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支柱的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全面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
秉持“滴水溅积成大海”的恒心,改善生态人居环境,让好生态变成富民的“金饭碗”。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持之以恒,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严守生态红线,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秉持“分类收集、长效保洁、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好生态变成富民的“金饭碗”。要继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态度,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严守生态红线,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秉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专心,聚焦构建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巩固社会稳定局面。回望2020年,一场突发而来的疫情让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伤与离别,但同样在这一年,我们坚持把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这里面充分凸显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与重大功能,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靠前指挥,严格落实由党政领导带头,机关干部、派出所、村干部、网格员等人参与的疫情防控包保制度,全方位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同时,积极重视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利用微信、短视频、条幅等信息矩阵,引导群众增强信心、消除恐慌心理,筑立起疫情防控的“防火墙”,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
秉持“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匠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以村头文化、田间文化、庭院文化为代表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文化墙、悬挂横幅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劲造势,通过持续抓教育引导、思想宣传、文化熏陶、习惯养成、制度保障,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党员干部具体工作中,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大力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明。
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统筹做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民生保障,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持续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严格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紧盯三类群体,认真谋划后续帮扶计划和巩固提升工作安排,切实做好动态监管,坚决防止出现五类问题。要持续做好民生事业,树牢“教育、引导、服务”的理念,全力保民生、保就业、保安全、保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低收入人群、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切实改善困难群体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吉林省和龙市委组织部 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