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下基层、抓党建、促脱贫,协助村两委干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是培养锻炼选拔干部的有效途径。但是,干部派下去了,并不等于大功告成,能否与村两委干部团结配合,能否做到“到位不越位”,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在一些村干部的眼里,遴选驻村第一书记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要选有学历、会操作电脑的人,不要闲人、庸人。其实,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会时间紧任务重,倘若驻村第一书记不称职、不胜任,势必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现实中,许多第一书记都要经历从机关到农村、从坐办公室到走田埂路的角色转换,因而更应及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群众。
要当好“实干家”,不做“看客”。驻村第一书记不是到乡村去观光旅游的,也不是去走过场“镀金”的,而是去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到村以后,自己要如何当好村级党组织的带头人,应怎样当好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对这些问题,“第一书记”心里要有清晰的思路,并在“实干”二字上下足功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根基层,做好强基础、促发展、解民忧的各项工作。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摈弃“不敢为”“怕担责”等落后思想,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利民政策用活、用好,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
要当好“村里人”,不做“钦差大人”。现实中,少数“第一书记”觉得自己是上级机关选派下来的干部,对待当地干部群众一副颐指气使的“钦差”派头,官架子十足,结果还没等他走近老百姓,老百姓就已经跟他保持距离了。褪不去“官气”,干部就会被群众当成“外人”,摸不到实情、听不见真声、打不开局面。因此,“第一书记”要围绕成为“村里人”做文章,身到基层、心到基层,在坚持驻村工作中培养对“村里人”的感情,在坚持和“村里人”一起谋事创业中加深对农村工作的认识,最终使自己成为和群众“同坐土炕头”的“村里人”。当好了“村里人”,“第一书记”才能更好地把握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要当好“主心骨”,不搞“一言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是“第一书记”的政治任务。在驻村工作中,只要是有利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工作,“第一书记”就应当仁不让地主动担责,当好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同时,“第一书记”要正确处理好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关系,做到到位不越位,对村级各项事务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虚心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实现下派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卯都乡西水泉村 张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