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跟往常迥然不同,少了爆竹声,少了走亲串友的欢笑声,多的是护目镜下一张张“陌生”的脸,防化服里一个个“不眠”的身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海外国家抗疫力度不足,这给我们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一些省份多点出现散发新冠肺炎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
随着2021春节越来越近,游子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防疫形势愈发复杂,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倡导“就地过年”。就地过年”有利于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但这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这样的付出与贡献,如何过好“就地年”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止于倡导,更应拿出实际举措,让留下来的人们感受到暖心的年味。
一、“就地过年”留地人员要尽心尽力。“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就地过年人员在当地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出门要做好个人防护,以及出示健康码,配合工作人员的体温测量,不参加多人的聚会聚餐。“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如今互联网数字飞速发展的时代,“线上拜年、见屏如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提倡“就地过年”,不是绝对不能回家过年。确有必要回家过年的,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实名登记,坚持科学配戴口罩;坚持规范洗手;尽可能避免人群聚集;如果有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治疗。
二、“就地过年”企业单位要全心全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春运产生的员工不足造成停工停产的问题,以及避免员工回乡再返程可能会涉及需要隔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但是,我们也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什么是“就地过年”。“就地过年”的属性依然是“过年”,切莫把“就地过年”变成了简单的“就地加班”,对于愿意参加春节生产的,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落实春节加班的福利待遇,让他们的劳动有足够的收获。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要把“就地过年”的“年味”体现出来。而对于不想过度加班的“就地过年”者,则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调休,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好工资、休假等待遇保障。在年后尽量分批次给员工安排一次带薪探亲休假,以弥补员工无法返乡过年的遗憾。
三、“就地过年”政府部门要一心一意。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不能当“甩手掌柜”。应深入调研,科学谋划,保障节日里的物流运输、物资供给、人员管理等。政府部门要组织送温暖活动,看看他们吃的如何,玩的如何,住的如何,营造就地过年的温馨氛围,让大家在异地他乡也有“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就地过年”还涉及远在家乡那边亲人如何过年的问题,要积极关心关照在家乡过年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做好安抚工作,让他们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帮助鼓励“就地过年”的群体,通过“屏对屏”的方式,与天涯海角的亲人们“线上团圆”,纾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焦渴心情。让在外群众在当地留得安心、过得舒心。真正实现保障到位、措施齐全,让他们自愿留下来,让倡议更加有效。(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人民政府 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