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一个国家和人民从始至终都想要摆脱的梦魇。从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都给古代的中国蒙上了贫困的影子。但至此,随着2021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如同附骨之疽的贫困终于被消除,这是党和国家在脱贫道路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属于每一个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默默付出的、不忘初心的“可爱”的人。脱贫攻坚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结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是不忘初心。赵亚夫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40年,带领团队一起扎根东西部扶贫地区,为贫困地区培养出了1200多位科技人才,用科学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带领人们走出贫困。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人来说,从黑发浓郁到白发苍苍也只要四十年。
脱贫攻坚精神是决心和毅力。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在绝壁上凿除一条8千米的“绝壁天路”,后又带领乡亲们开发新型产业,种植水果,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当地落后贫困的面貌,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43年如一日,这是意志的坚定,信念的笃定。
脱贫攻坚精神是胸怀梦想。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四十余年,推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虽然身患绝症,但她仍然守着她的三尺讲台,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了贫困的命运。她正好应验了那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算病痛缠身,就算是身体已经坚持不住,她也始终站在属于她那三尺讲台默默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是一种理想,我们需要理想主义者。
脱贫攻坚战的完美谢幕,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困扰中华民族的贫困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要向脱贫攻坚楷模们致敬,同时也要向全体基层扶贫干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伟大无需多言,历史终将铭记。(黄浩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濉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