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文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扎根千尺土,叶上苍梧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向下”扎根于人民群众,筑牢鱼水深情,才能真正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在实处。
放下“架子”摆正位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强调,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干部不能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要常问“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始终把自己当成公仆而不是主人、当成学生而不是先生,以低半头、矮半截的姿态去官气、接地气,在“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干部形象中勤耕不辍、担当作为。
沉下“身子”掏心窝子。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不到群众的身边去,就听不清、听不真群众的呼声,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眼向下看、心往下沉、腿往下迈,走出办公大楼去到街头巷尾,挽起裤腿下到田间地头,发现第一线的问题,了解第一手情况。俯下身“走进”不难,沉下心“走近”可不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观花”可以迅速了解事物的概况,但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下马看花”虽然耗时多些,但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只有“走心”才能“走进心”,多钻“矛盾窝”群众才会“掏心窝”。要带着问题蹲下去甘当“小学生”,与群众“面对面”,不为“亮点”去,只奔“难点”找,多一些蓄意而为的“临时下车”,看“原滋原味”的实景;多找群众关注点、多问百姓需求点、多解基层困惑点,才能把关键症疾摸准、找透,让政策执行不偏向、不脱靶,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放下“面子”干出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为个人升迁得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实践反复证明,形象工程坏形象、政绩工程没政绩、面子工程丢面子。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少在“面子”上耗时间,多在“里子”上下苦功,少一些虚头巴脑、多一些踏实肯干,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务实之举。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实干家,时刻把人民群众大小事“放在心上”“抓在手里”,不骛于虚声、不打折扣、不走样变形地真抓落实,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作为干事创业的履职清单,用群众脸色检验业绩成色。(赵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