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看到一篇名为《我与“求稳心态”战斗》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大学生为高效率得到学分选择能拿高分的“水课”,对需要付出和投入的课避之不及的现象。这像极了当下少数过分爱惜羽毛,生怕触及“烫手山芋”的“求稳”式干部,把本是“稳”的褒义词演变成避事的“护身符”、推事的“挡箭牌”,更甚者会把此作为职业生涯的“座右铭”传授给工作上的接班人。这种缺乏斗争精神、斤斤计较的工作态度所带来的影响让人不寒而栗。
“求稳”干部不同于“躺平”干部,对组织的危害却不亚于后者,原因在于“求稳”干部更难识别,不易精准画像。“求稳”干部大多在行动上“选择性放过自己”,当“只在平时做、不在战时出”的鸵鸟,不当“不推就不动,不喊就不干”的陀螺,说没干活其实也干了,说没做事其实也做了,但干的都是“多栽花少种刺”的巧活,做的都是“容易出成绩”的俏活。要么不敢求真碰硬,怕得罪人,只想当“绅士”、不想当“壮士”;要么精于算计,只想立新功、不想翻旧账,只想添锦上花、不想送雪中炭,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慢工细活视避之不及。
“求稳”风会在组织内滋生,究其原因是干部过于功利化,过分计较得失;思想上没有彻底解放,总是谨小慎微、畏葸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要遏制“求稳”心态,让干部敢啃硬骨头、涉险滩,去条件艰苦、矛盾突出的地方挑起担子、担起重任,笔者认为,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培养“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的为民意识,凡事以百姓福祉为先,把群众利益置于职务晋升之前,把责任使命放在荣辱功过之上。少一些个人得失的算计,多一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奋进;少一分名缰利索的束缚,多一分求真碰硬、大刀阔斧的干劲,发扬共产党人以百姓心为心,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同时要敢于迈出“安全区”,跳出条条框框、成规定局的限制,摆脱利益掣肘。二是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指示要求,明确容错纠错机制的原则、内容、和适用范围,给敢干事、干实事的干部有原则的试错权,卸下思想“包袱”,有效解决干部在工作中投鼠忌器、畏首不前的顾虑;同时健全“问诊”机制,给“求稳”干部精准画像并谈话诫勉,通过鼓励先进,把实干苦干的干部提拔起来,让想为敢为的干部成长起来。
当然工作莫要“求稳”,也不能“狂飙”。奋进不是激进,为职务晋升“瞎干”“蛮干”,为做出成绩“抢三秒”、“闯红灯”、“越底线”,最终只能在人生路途上“翻车”。广大干部在奋进的路上要学会找平衡点,时刻锤炼“自找苦吃”、坦荡无私的品格,才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赵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