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能激发党组织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但随着“党建+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广泛推广,“党建+合作社”种种矛盾日益凸显,如,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村级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缺思路、少办法、没平台;党员致富带头人示范带领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导致出现“企业老板把大钱赚了,村集体和农民赚小钱的情况”。农民是农业兴旺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绝不能让强势资本代替老百姓唱主角,本末倒置。
建机制,压责任,突出政府主导,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要构建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农民之间关系的转型升级,将原来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的买断和订单关系转变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和社会化服务的关系,支持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契约、股权等合作关系,健全完善“订单+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长效机制。要强化党委政府扶持和监管作用,促进村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集在产业链,通过党支部的渠道惠及群众,让群众知道“惠从何来”,让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主产区、留给农民,切切实实带动广大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强筋骨,壮队伍,激发组织“动力源”,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固化拓展“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经验,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充分挖掘本地发展大户、带富能手、创业人才资源,制定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回村投资兴业,带动发展。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惠农政策等内容开展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综合运用课堂授课、实地观摩、典型示范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树立村级干部队伍的主人翁精神。鼓励“两新”组织与合作社“联姻”合建产业链临时党支部,从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中选拔党支部书记,推动党组织全覆盖产业链延伸。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相关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引导村“两委”成员积极参与合作社事务,杜绝出现“资本下乡代替了老乡,没有带动老乡”现象。
补关节,扩渠道,织密制度“保护网”,解决“老板逐利”的问题。完善村级财务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村报、站管、乡镇监督、县调控”管理制度,使村级资产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报批机制。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强化“三务公开”,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自觉把日常村务、财务、党务向群众公开。加强村级审计,探索和建立起村一级独立的财务核算体制,制定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本下乡准入和监管机制。
活血脉,增活力,串起产业“致富链”,解决“老乡掉队”的问题。坚持乡村产业要姓“农”,把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贯穿合作社建章立制、管理运营全过程,保证群众在合作社的话语权,建立健全合理收益分配机制,使村集体、村民和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增收有渠道、收益有保障,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针对村集体,将可以投入的资产资源或惠农项目,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形成长期收益、持续发展的增收模式,用活经营权、把牢所有权,按一定比例进行折股量化分红,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针对村民,要结合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将村民可支配资金、资产、资源入股到合作社,既可获得保底分红收入,又可得到合作社务工薪酬,实现增收多渠道、多门路。(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