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坚守选调初心 不悔出彩青春

2022-08-18 17:04:09 | 来源: 中廉在线

到村工作一年以来,经历了角色的转换,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到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角色的变化,意味着承担的责任也不再一样,这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也让我对农村基层有了更深的了解。回顾这段宝贵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讲群众语言、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

讲群众语言。讲群众语言就是讲群众听得懂的“此地话”。大学生刚毕业,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缺乏了解,再加之是一个外地人,说话文绉绉,没有泥土气,我讲的话群众不爱听,群众讲的话我听不懂,无形之中就拉大了干群距离。所以,基层干部应把讲“此地话”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

首先,讲群众语言拉近干群关系。“叔叔、姨姨”见面点个头、问个好,一张笑脸、几句唠嗑,平淡之中增感情。干部与群众接触,不是一回两回就能拉近距离、得到认可的,千万不能“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才能干群一家亲。家长里短也是群众语言,深入群众,到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去,找个小板凳,与群众聊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点滴,住房、上学、看病等“急难愁盼”事,既掌握民情民意,又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群众自然就会把你当“自己人”。

其次,讲群众语言确保沟通顺畅。干部说话目的是让人接受、指导工作,面对农村群众,切忌照搬照抄、咬文嚼字、掉书袋子,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相对而言,讲“此地话”更能让干群沟通顺畅,尤其是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家,要学会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性语言,用身边人身边事加以解读。

再次,讲群众语言便于开展工作。前段时间进行疫情防控流调工作,市里的工作人员用普通话与村民沟通却误被当成“诈骗电话”造成误会,我就提议用“此地话”进行询问,这一次村民就理解了工作并非常配合。

选调生要经常到田间地头、背街小巷,和群众同坐一条凳上,多听、多学、多讲,这样群众性语言就会丰富起来,久而久之自然能将上级政策“翻译”成群众能理解易接受的“群众语言”。

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所谓实践出真知,对于乡村治理服务,群众最熟悉情况、最有发言权,青年干部要把向群众学习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永不“下课”。

一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群众教会我要“面面俱到”。2021年以来,我镇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其中,2022年4月,土城村开展了植树、为村民清扫卫生等一系列活动。对此,村“两委”高度重视,组织了全体干部、志愿者。为村里的残疾、常年卧床的居民打扫卫生;为因身体原因不便搭理院落的村民归置物品;在村内主要道路两旁植树等。在开展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村民站出来反对:为什么只给他们家弄,不给我们家弄!。当时,我就提议:既然大家都是真困难,那我们就给大家一起弄。后来,我们大家一起给两家人都打扫了院落,群众也和我们连声说谢谢。

二是进行会议时,群众教会我不唱“独角戏”。在任职期间,我发现每次开党员大会时靠近前面的座位都是空的,开两委会议时也坐得不集中,唯一的相同点就是每次会议都是主要听支部书记说。后来我负责策划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让老党员上台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并就党员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进行交流。刚开始大家有点拘谨,逐渐地就畅所欲言了。再后来,我向书记提议在每次开回的时候都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并积极采纳。久而久之,我发现前排座位不再是空的了。这让我意识到: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挖掘群众的智慧,唱“独角戏”只会让群众离我们越来越远。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我得到了工作上的启发,也不断适应基层工作环境,逐渐融入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服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用情用心用力服务群众。

一是用心服务。在宣传60岁以上老人接种新概念疫苗期间,一位老人找到我,表明想去接种疫苗的意愿,但无奈路途遥远儿女又不在身边,去不了卫生院。我当即表示我可以开车载着这位老人去。在完成接种后,老人对我连连道谢。通过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让群众对我更加信任。

二是用情服务。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在社保认证期间,我们组织了村“两委”、党员干部帮助村里的老年人们在手机上完成认证。群众经常会到大队来申请低保、申请残疾认证、打印证明材料、咨询政策、复印证件等,面对来访群众,我们都是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亲切的问候,站在群众的角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求,做不到的就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我们为群众做的常常是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群众而言往往就是一件“大事”;我们是服务在最基层的年轻村官,但在群众眼里就是村干部的形象代表。所以,我们是敷衍塞责还是热情服务,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村基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选调生,一个光荣而响亮的称呼,承载着组织的信任与期待,对应着群众的需求与期盼,我们努力多接“地气”、会讲“土话”、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争做群众的“贴心人”与“主心骨”,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 周霁欣 于长庚)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