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观点告诉我们,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里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意思是说,制作打造一把良弓,必须依照季节取用六材,一步一步经历“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灂”等过程。若期间急于求成,跳过任何一个步骤或者步骤不到位,制成的弓则会有“斫挚不中,胶之不均”的问题,容易折断。培养、使用一个年轻干部,犹如弓人制弓,只有遵循年轻干部成长客观规律,才能促进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让年轻干部担起肩上重责,拿稳历史交接棒。
成长路上,要让年轻干部多尝“咸味”。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这既是对每一位干部的“职责要求”,也是每一位干部必需的“成长配方”。如果将干部干事创业的一生比成飞机航行,年轻阶段就是最费力却最关键的助跑起飞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铆足全力,多多积蓄能量加速转换,才能拨开云雾,飞上九霄云天。所以年轻干部,要深刻领悟“人在事上练,刀在事上磨”的道理,在干事创业的“助跑”阶段,彻底消除躺平思想,整转妄想躺赢的心态,多经事、多锻炼,多“流汗”,让汗水流在每一件群众关键小事上,滴在每一项民生工程上,用汗水换群众满意,换自己能力提升,为成长“添味”。
成长路上,要让年轻干部多尝“苦味”。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愿不愿挑“千斤担”,敢不敢接“烫山芋”,能不能啃“硬骨头”,是识别干部担当作为精神、评判干部攻坚克难能力的关键标准。年轻干部想要成为组织和群众一致认可的“好干部”,就要多给自己压担子,磨炼“以吃苦为乐,向吃苦要进步”的积极心态,少一些对“轻松任务”的欢迎,多一些对“难事磨炼”的认可;少一些对“安逸度日”的念想,多一些敢“迎难而上”的气度。只有以难事繁事复杂事为成长阶梯,才能品尝到醇厚长久的“苦后回甘”。
成长路上,要让年轻干部多尝“土味”。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0年前的郑板桥就告诉我们,即便位卑也要关心百姓疾苦。对我们年轻干部而言,密切群众联系,多走一线,更是我们的成长必修课。如果整日呆在办公室里,不下地头田间走走,不去百姓中间串串,脚上不沾一点泥土和灰尘,怎么能接地气,怎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多尝一些“土味”,少学一些“官味”,用实地走访代替道听途说,用身体力行代替远程拍板,才能更了解真实情况,才更能体会“为民服务”之乐,后续工作推进才能不偏航,干群关系才能不离心。(姚溶溶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党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