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的年轻人,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工谋生。身处他乡的游子,每逢佳节难免会思乡心切,这时,要是在他乡能听到一句家乡的方言,那真是倍感亲切;“老乡,今年过年回切不嘛?你娃儿怕是都在读初中了哈?”这一句句西南官话直击心窝,总是让外出打工的人们心里有股莫名的酸楚。
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表现。那么为什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就能让我们如此的感伤呢?这就是方言的魅力,上面提到就是西南地区的方言。身在广东、福建、北京等地外出打工的西南地区的游子,要是在他乡能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心里头总会有两股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亲切和酸楚;亲切是因为在这千里之外的陌生的城市还能碰见其他和自己一样为了家庭远走他乡打工挣钱的家乡人,那股酸楚则是想到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心中也是一酸;可能转眼就是五、六年没回家了,父母老了,自己没在父母面前尽一点儿女的孝心,孩子也长大了,然而陪他们成长的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自己也感到深深的无奈,但为了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也是迫不得已。
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见证。当我们在其它地方听见自己家乡方言的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很亲切,但现在我们能听到的方言也越来越少,甚至包括在自己的家乡也是一样的,越来越少的人说方言,特别是在城里面上学的学生,学校提倡说普通话,那么他们说的自然都是普通话且夹杂着英文,就算是在家里也是说普通话就跟在外地务工的人一样全部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现在很多老一辈的人说的很多的词语或句子,很多孩子都不懂是什么意思,更不要奢望他们能开口说出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场景中,必须要用带地方特色的语言才能表达出其中的意思,不然所说出来的话就起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效果。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方言,是可以区分一个地方的特色的文化标志,一个地区少则几种方言,多则几十种,就如湖南的一个小村落,百十户人家,就有几种不同的语言;再如整个西南地区各个省市的方言也不尽相同,从一开口说话基本能判定你是属于哪个区域的人。各地的方言能够让我们的后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见证这一地区的发展变迁,岁月的痕迹也在方言的演变中得以体现。
方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见证者”,也最容易代表一个地方,所以方言不能被遗忘,我们应该将发方言好好传承下去,在学校里面我们讲普通话或其它官方语言,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家里和家人的交流可不可以是自己家乡的方言呢?现在的很多小孩子,特别是幼年在外地长大的孩子,有的是家乡的方言能听懂,但不会说,有的甚至连很多方言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如果照此下去,那许多具有浓烈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方言将不复存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方言随着时间得推移不可避免的会消失,但是这一刻不应该来的这么快呀!方言是一种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非常值得传承的民族文化,据统计我们全世界的语言正在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这样看来保护我们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多少年后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明白他们的前辈用来交流的语言是这么的丰富且具有立体感。
方言是一个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习并把我们的方言传承下去,应该为自己家乡的方言而感到自豪,因为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你,也是最能代表你的一种文化标志。(涂丕强 贵州省镇远县江古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