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区新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已全部进村到岗履职,新队员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更加优化,但基层经历少、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新选派的驻村工作队要如何履好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绽放光彩?笔者认为,要做到“四有”。
脚下有泥土。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体察民情、体会民意、体味民苦,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前提,而走访调研就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不先把村情民情搞清楚,驻村工作一切都是空谈。因此,驻村干部要摒弃“坐机关”的作风,扑得下身子,迈得出步子,坚持“脱鞋下田、上门问计”,多深入田间地头、院内屋里实地走访调研,把村组的底子摸清楚、把农户的家底弄明白、把群众的想法收起来,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原生态素材”,为开展工作打好基础。驻村工作队员人人都要争当“狗不理干部”,村里的狗见了都不叫,反而是摇起尾巴表示亲热,这样的走访帮扶才算是真正下足了功夫。
胸中有计策。古人有云: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要做好驻村工作道理也是一样的,胸中“有思路”手上才会“有办法”。办法来源于学习,只有通过“学而思”才能提出方法对策。要想成为“有办法”的驻村干部,必须要把“三农”、乡村振兴工作的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备好党建课、“三农”课、治理课、民生课,从“有字书”中找到“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好法子”。要多向身边的群众、村干部要“知识”,主动拜群众为师、向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老基层”学习,多掌握一些务实管用的“土办法”,从“无字书”中找准解决农村疑难杂症的“好方子”。
心里有大爱。“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有三位获得者却永远无法到达颁奖现场,其中一位就是驻村工作队中的优秀代表——黄文秀,她在驻村工作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和驻村群众的,有青春的激情、晶莹的汗水、克难的智慧、思虑的心血、无私的大爱,更有年轻的生命。广大驻村工作队员,要以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常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情怀,把驻村帮扶当“家事”,把百姓群众当“家人”,将农民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
落实有绝招。“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责任,一种意志,更是一切工作的归宿。落实的关键在于行动,驻村工作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只能导致手足无措,积极尝试、大胆行动才能找到正确办法。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王进喜,到新时期的孔繁森、廖俊波,每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的成长故事里,都离不开“行动”二字,没有经过实打实的摸爬滚打、墩苗扎根,就不会真正做到办事说话中气十足、有理有据。广大驻村干部要脚踏实地,勤做每一件琐事,狠做每一件难事,甘做每一件苦事,弘扬“钉钉子”精神,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李根 云南文山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