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到一处必开会座谈,下车经常走马观花、上车拍怕灰尘就走,这要求、那要求,民情会变成要求会或工作部署会,以至于基层干部的“忙碌身影”多是在“会场之上”。以至于基层干部无奈地说:不是在开会的路上,就是在开会的会场上。不仅使会议加剧了负担,不少干部一年下来的会议记录本就有几十本。这些现象,与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的“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活动格格不入。
古人云,“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擒蛟龙”。调查研究绝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听“照本宣科”的汇报、只看“纸来纸去”的台账。笔者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汇报上来的材料可能已经过层层加工,失真的情况会致使上下信息不畅。为避免出现民情日记看不见、会议记录一大堆的这种现象,领导干部深入调研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舍弃晦涩的官方报告语言,既要主动走出“文山会海”,走马观花了解总体情况,更要“下马看花、住下蹲点,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有把会议记录变成民情日记,真实记录基层的情况、反映基层的问题,才能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牢骚话、实在话,才能做到求深、求实、求准,增强解决问题的底气。在深入了解问题的基础上,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良方”,为上级决策作参考,通过调研来提升解决问题的精准度。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唯有带着问题,带着责任下基层,用民情日记代替会议记录,用民情日记的厚度彰显调研的深度,一桩一桩捋清楚,一件一件落实好,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最终达到调研的目的。(盘得胜 中共文山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