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回望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下这首荡气回肠的光辉史诗。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指引着无数中华儿女,向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共同目标不断奋斗、不断迈进。
收回飘散的思绪,我看向眼前的这封“信”。这是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廖俊波同志母亲季平英同志的回信。信中指出,“在党的百年奋斗中,有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像廖俊波同志一样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和人民永远铭记着他们。”一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这些优秀基层干部的家属,满腔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两次指示,言辞切切,令人动容,对优秀人才的爱惜之情、对一线干部的关怀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基层干部及其家属的高度重视和真情关怀,深厚蕴含着对党员干部牢记宗旨、为民造福、接续奋进的殷切期望。
什么是“廖俊波”式干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查阅媒体对政和群众的采访报道,我找到了答案。是入党25年,历经乡镇、县、市多个岗位锻炼,却始终坚信“组织把我放在哪里都是信任,让我做更多的事就是重用”的“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式干部;是车上常备雨具寝具,随时随地开展现场办公,甚至放话“只要是为百姓牟利,你们就大胆去做,出了问题我担着”的“担当尽责、忘我工作”式干部;是4年只来得及探望一次父母亲,却始终践行“每年都要给老百姓一个惊喜”承诺的“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式干部;是朴实低调、勤勉敬业,坚决恪守“亲清”政商关系的“廉洁奉公、甘于牺牲奉献”式干部。廖俊波精神,就像廖俊波同志的微信昵称“樵夫”一样,是身披“蓑笠”,肩担“柴薪”,伐木拓荒去,风雨未还家的不辞劳苦、辛勤奉献精神。
学习廖俊波精神,做“廖俊波”式的好干部,不能只停留在“式”上,要从“干”字着手,落到实处。坚持把真干作为本分,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决定,不敷衍、不应付,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细处、深处;坚持把苦干作为追求,发扬“背石头上山”的精神,以一抓到底的韧劲,迎难而上、奋楫力行,踏踏实实逐一攻破前行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坚持把实干作为责任,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坚持沉到一线察民情、访民意,把人民群众的诉求期待当作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准线,切切实实办好群众心尖儿上的事。
回首百年征程,廖俊波、焦裕禄、孔繁森、董存瑞、方志敏……这些英雄人物的名字,已经牢牢镌刻在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脑海中,他们像无形的“蓑笠”,在舆论观点纷繁芜杂的信息化社会中,为所有中华儿女凝聚着“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浩然正气和“手持蓑笠欺风雨”的傲然底气。惟愿新时代青年们,都披上这无形的“蓑笠”,无所畏“内卷”与“躺平”的风雨泼砸,向着最初的信念,去做个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樵夫”。((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人民政府 郑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