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年来,深圳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招才引智政策举措,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上百亿元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发展的,强化人才精神激励,对有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勋章或荣誉称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全市创新创业发展,值得各地借鉴。当前,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人才评价分类改革,在精准识才用才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一些地方人才评价导向还存在重“行政”轻“市场”、标准重“定量”轻“定性”、机制重“评价”轻“管理”等倾向,既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碍人才的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针对人才评价的“枷锁”问题,要借鉴深圳经验,破除“一刀切”标准,让繁文缛节束缚无处遁形,为人才创新创造打造“自由空间”。
破除“唯学术论”倾向。针对过去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建立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实际贡献,分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初中级人才,要突出考察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和通用性理论专业知识;对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要突出选拔性特点,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业绩贡献、团队工作效能、理论支撑及传帮带作用发挥为主要考核要素的评价导向。通过破除唯学术论,解决好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直接挂钩的做法,树立重实干重实绩导向,调动各类人才干事积极性。
破除“单一评价”倾向。针对不同领域人才使用需求,要按照社会认可、业内公认的要求,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鼓励委托第三方采用考试、考评结合、个人述职、答辩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人才评价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评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精准性。惟有通过合理下放评价权限,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才能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营造“靠实力说话”“人人皆可成才”的干事环境。
破除“重评轻用”倾向。针对人才评价存在的机制重“评价”轻“管理”,要树立“谁用人、谁评价”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改革,将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县(市),用人单位(或县级主管部门)自主评价,形成“业内自主、谁用谁评”的工作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对业绩贡献突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放宽学历、资历、年限等要求,重点考察企业家推动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能力和贡献。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要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评价方式,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的评价权重,适度放宽科研、学历、任职年限等条件,让他们安心干事、专心服务基层。对农村实用人才,要健全以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认定评价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实现培养结果与人才聘用有效衔接。
治国安邦,人才为要。推动改革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既呼唤“群贤毕至”,也需要“择天下英才而用”,更要让人才“百花齐放满园春”。只有去除行政化倾向,坚持市场化推进,才能解放和增强人才的创造活力。(盘得胜 云南文山州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