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宁德》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采访实录,主要是以讲述者口述记录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的历程。
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任宁德地委书记,宁德是福建沿海一个欠发达的地区,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正是在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地方,刚满35岁的习近平同志以深入调研起步,建立“四下基层”制度,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宁德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
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是习近平扛着锄头,意气风发的走在田埂上。这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地委书记亲自参加劳动,给人以视觉上冲击的同时,更是将习近平同志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形象跃然纸上。
采访实录贵在真实。这组采访实录共19篇,其中有关于下党乡的采访实录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寿宁县地处宁德东北部,藏于大山深处。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说寿宁是“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下党乡又是寿宁县西部最偏远的山乡,那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也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习近平带领地直部门负责人,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一路披荆斩棘,徒步2个小时才到达下党村。
一本好书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一本好书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习近平在宁德》这本书你读完后一定会从中获取知识和力量。书中记录了许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种植食用菌会遇到“菇林矛盾”的问题,兴建工厂就会遇到资金、土地、水电等问题,修建水库要遇到移民搬迁的问题。每次我翻阅这本书时总是会有新的收获。每当我看到受益匪浅之处,就会在页脚处折上一折,日积月累这些三角形已经层层叠叠了。
记得中考那年的作文题目是《山的那一边》。这些年来,我翻过农村的高山峻岭,来到了山的那一边读书、找工作。工作与生活上虽然辛苦,但是比起祖祖辈辈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算是不错了。这些年来跟我一样翻过大山走出去的人非常多了。不过像我这样傻傻的,怀抱着振兴乡村的理想,翻过山又重新回到乡村的人可能就很少了。毕竟人们都是向往更好的生活,穷性僻壤是留不住年轻人的。
谁人没有情怀?谁人没有乡愁呢?可是这些可以当饭吃吗?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嘛!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乡村的凋零。农村留不住人年轻人,“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有些人笑着的说:“再过十几二十年这里的农民恐怕要‘绝种’了。”这话当然是戏谑之言,但是也反映了农民后继无人的社会现象——老农民渐渐死去,而他们下一辈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去种地。
南平和宁德一样山多地狭,巨口乡更是延平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进乡的道路九拐十八弯,交通十分不便。想要发展经济物资流通是关键,山里的货物要走的出去,外面的资金技术要引的进来。交通不便,年轻人流失劳动力又不足。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乡村如果要振兴没有特殊政策支持,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如何才能吸引到企业家来投资兴业?
由于农村收入渠道有限,一些人干脆破罐子破摔,形成了等、靠、要的观念。乡里的一些资源型的企业一直不能做大做强,一些钻政策漏洞的商人,寻租土地等着政策补贴。说到底国家的政策扶持,也只能是扶上马、送一程。企业真正要发展需要提高品质,拓展市场才是长久之道。
这是我看了《习近平在宁德》这本书的体会,同时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读了之后也能有所体悟,一起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刚刚又翻阅了这本书,现在感觉浑身充满力量。不多说了,我想立即到乡村的阡陌交通打个滚,跑上几圈!(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基层党群工作者 高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