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轻干部刚加入基层队伍无不是满腔热血,势要干出一番事业,但真正下到基层时,却发现基层工作繁琐庞杂,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作为当代青年基层干部,不妨沾点“泥土味”,多些“人情味”,充满“汗水味”,“三味”俱全,方能做好基层这盘“大杂烩”。
少些“书生气”,沾点“泥土味”。大部分年轻干部刚出校门就进部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习惯农村生活,和群众打不来交道。要想做好基层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首先就要离开干净明亮的办公室,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到田间地头,到鼓楼院坝,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其次要想要切实深入群众,耳闻目见,心知力行,就要放下“架子”,卸下“包袱”,学说方言,用“土”话拉家常,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察民情晓明意,掌握“一手资料”。多走“泥路”,才能少走“弯路”。年轻干部更进一步去了解基层、探索基层,不妨沾点“泥土味”,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放下“官架子”,满怀“人情味”。基层干部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部分干部习惯于坐办公室“遥控指挥”,不下基层,不听民声,摆“官架子”,说“官方话”,久而久之容易远离群众,走上“弯路”。基层干部要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少说官话,多说群众听得懂得“土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放下官架子,架起连心桥,满怀人情味,以真心换真心,这样才能真正贴近群众、融入基层。
少说“官方话”,多些“汗水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新时代基层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具备吃苦流汗的实干精神,做到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以身作则,迎难而上,做带领基层发展的“排头兵”,在困难的环境中磨练意志,让自己在实干中和群众有着一样的“汗水味”。只有敢啃硬骨头,敢于勇挑重担,主动到脱贫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建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格局,才能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万宗玲 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