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莫让“双十一”成为“剁手节”

2020-11-10 13:37:04 | 来源: 中廉在线

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购物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几乎同步推出各类降价促销活动,从史上“最大折扣”到纷至沓来的各类“优惠券”,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商品,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一时间吸引到很多消费者投入到这场消费热潮中。

熬到零点抢购优惠券、预付款订购-付尾款收货、清空购物车等消费行为的背后,不免让人担心,在“双十一”购物潮中是否真的能够买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商品,消费者诸多消费行为的背后究竟是确有所需,还是盲目跟风消费,图便宜?那么,如何才能不让“双十一”成为“剁手节”,防止“好事”变“坏事”,应当是值得商家、消费者、行管部门共同思考的考题。只有都坚守初心、做好自己,才能多方皆赢、皆大欢喜。

纵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许多网络购物平台以及线下各类实体店,不难发现商家们几乎都拿出“十八般武艺”宣传“低价噱头”,有的扩大宣传、卖力吆喝,有的发放限量抢购的优惠券,还有的推出超优惠、聚划算的团购活动。表面上看是“挥泪甩卖”、赔本买卖,实则不然。不少商家在很早之前便开始囤积可能热销的货物,适度调高产品原有价格,再进行打折大促,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更好的把握“双十一”契机,获取收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家寻利,亦应有道。从产品本身看,不能因大幅降价、打折优惠,就降低质量,必须讲良心、重商誉。从定价方式上看,不能为争取顾客青睐,就蓄意调高原价,来凸显优惠力度之大,吸引到更多的顾客下单。从“双十一”契机看,对于广大商家而言,珍惜购物狂欢节的机遇固然重要,但诚信经验,担当起自身社会责任也非常重要且必要。唯此,才能既让商家获利、又让消费者满意,实现商家与消费者利益的双赢。

一组组真实数据显示,“双十一”即将到来的这近十天,成交量、成交金额就非常可人。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消费者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真的会有这么大的需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究其根源,都是盲从攀比心理在作怪。感觉便宜,便赶紧下单买入,却忽视了是否有需求,导致不理性消。作为消费者,要学会摒弃盲从攀比心理,坚决不盲目从众、盲目跟风。消费前,先问问自己的需求,明确消费目标,而不是看到什么买什么、别人买什么跟着买什么。接着,要学会科学理财,对自己的财物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是支出部分必须讲求适度,避免“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总之,在“双十一”诱人的优惠便宜面前,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中,都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适度消费、谨防“剁手”,买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不仅如此,相关行管部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从产品质量监督到市场定价监管,从线上交易到线下促销,从营销方式到氛围营造,都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监管,真正为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理性消费,买到心怡商品,商家借助“双十一”契机开拓销路、获取收益保驾护航。(林奥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万海男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