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节俭是一场食用不完的美筵

2020-08-26 10:35:40 | 来源: 中廉在线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节俭是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奢靡浪费的行为悄然成了一部分人的“时髦”。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近日,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习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再次在全网刷屏。

据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共同努力把节俭变成一场永久的美筵。

树立节约价值观。有些人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再谈勤俭节约显得有些“老土”,却把奢靡浪费称为“土豪”。这种错误的观念实际上是社会上的一种陋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节俭不单单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体现的是个人修养。任何物质上的浪费都是对公共资源和他人劳动成果的糟蹋,我们应对资源的索取抱有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的的劳动成果,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把节俭作为真正取之不尽的资源。

培养勤俭家风。司马光曾写《训俭示康》来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勤俭家风的影响下,司马康也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享誉于后世,《训俭示康》成了传统家教家训中的千古名篇。古往今来,能够长久传承的家族,都有着节俭的善美家风。物质的传承再富余也终有枯竭的一天,唯有节俭家风的传承才能让子孙后代用之不竭。

构建节约型社会。“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奢侈浪费损害公共利益,背离优秀传统文化,败坏社会风气。节俭是社会公德,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社会媒体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识深入人心,高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全新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让节俭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建设节俭型政府。政府节约是对纳税人的尊重,可以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最大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基本要求。“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政府必须从自身垂范上着手,合理控制支出规模,不断建设和完善节约的制度,将抵制浪费行为融入到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切忌搞形式、走过场,通过立法和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把节俭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龙岩市上杭县步云乡人民政府 莫贤达)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