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党的基层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组织路线是我们的首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要围绕党建品牌培育,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工作,全面抓实抓细,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好组织路线的每一段路程,助力乡村振兴腾飞。
盘活人才资源,增强产业实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但现如今的乡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不少村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在村生活居住大多为老年人,这部分人群无论是在发展产业的思维,还是行动力上都无法跟上发展产业的快节奏,导致于发展产业人才少,项目少。作为基层党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优秀创业青年、农村致富能手、经营大户等聚集在一起,建立人才库。有计划地进行结对帮扶,扎实做好各村农业基础建设,重点培育产业资源特色较鲜明、比较优势较明显、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同时利用、挖掘、整合生态环境、传统古村落、红色文化等生态人文资源,探索发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产业,将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力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之路。
改变思想观念,探索发展思路。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各村能够用于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自有资源有限,真正来自集体经济实体的收入很少;并且部分村“两委”干部还存“分光吃净”的观念,没有将村级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单纯的认为村民个人的富裕远大于村集体的发展,偶有幸存下来的集体经济实力也失去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因此经济发展缺乏强大、稳定、可靠的来源。村集体经济想要发展的好,离不开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因此要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对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带领各村主干外出学习,用客观事实、鲜活案例,打破各村党支部书记固守的“一亩三分田”思维定势,改变传统的“要政策、要资源”的陈旧观念。鼓励各村干部梳理本村资源,借鉴各基地发展的模式,理清发展思路,探索适合本村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模式,切实地为乡村振兴干实事、谋发展。
理清责任体系,完善激励机制。近年来,一些基层组织管理中出现了条块不清、权责不明、问责滥用的现象,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基层干部想作为却又不敢作为。同时,不少村“两委”干部反应现如今的基层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付出的时间精力与相应的福利待遇却不能成正比,工作积极性被打击。因此要坚持“权责一致、错责相当”“集体决定、分清责任”的原则,分清直接责任与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与重要领导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等,精准把握政策,提高问责工作能力和水平,把干部从过度问责的恐惧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敢担当勇作为。同时,要健全基层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解决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基层组织建设中事无巨细,事无小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必然可以振兴乡村,再见魅力乡村。(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陈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