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朗朗上口,几乎是中国儿童必读的一首启蒙诗。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它被人们烂熟于心的背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精神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被人理解。许多人会问,我花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吃大餐,有些浪费会影响什么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方面,每一道舌尖上的美味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春种秋藏,辛苦劳作的结果,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应当被尊重。另一方面,世界上仍有8.6%的人口属于绝对贫困,6.65亿人温饱尚未解决,这个庞大的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们,有限的食物不应当被浪费,而是应当给予最需要的人群。尽管我国粮食储量丰富,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
每年我国浪费的粮食约有3500万吨,大约是中国粮食总量的6%。为自己的口腹之欲,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着实让人心痛。“一饱之需 何必八珍九鼎?”是时候从我做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杜绝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改变奢侈浪费的习惯,要营造氛围,转变群众思想。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内容,营造杜绝餐桌浪费的良好氛围,树立勤俭新风尚,使得群众能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干部先行,弘扬节俭之风。推进“文明餐桌”行动,食堂就餐支持“光盘”,公务接待适度用餐,个人在外聚餐提倡打包,做到三餐之盘,一干二净。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建立文明、健康、节约的餐饮文化,让每一道舌尖上的美食都能被珍惜、享用。(廖淑林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仙师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