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走进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千年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总书记说:“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于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义无反顾,踏上了脱贫攻坚的道路。他们也是孩子,也是父母,也是一个家的中流砥柱,但面对组织的召唤,9899万贫困户的期盼,他们选择奋斗,选择用身体力行与百姓相交,察其苦,解其哀。
未知的领域里,顶得住压力。“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扶贫工作看似单一,实则不易,从农业到文化,从产业到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扶贫干部,利用好空余时间,泡在学海中,研进知识里,边学边实践,提升知识素养与实战能力,来应对脱贫工作的一个个“难题”,消解一个个扶贫“痛点”。扶贫工作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更不是一个“速度游戏”,人民答不答应、人民满不满意是我们的唯一标准。当一个个农村合作社建起来,一座座特色产业园盖起来,一排排崭新的房屋亮起来时,是他们在与现实的真刀真枪中拼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为贫困户带去了一抹阳光,为贫困村带去了一份希望,他们用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诚心、细心、耐心换来群众的安心、顺心、舒心。
陌生的环境里,耐得住寂寞。村里没有酒吧,没有KTV,没有大排档,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只有那连WIFI都不太流畅的村部。挨家挨户的兜底排查、张贴标语、悬挂条幅、清扫院落、乡路维修,无数个默默劳动、挑灯夜战的夜晚,扶贫干部秉承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和赤诚,攻坚克难,承势前进,以实干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在平凡中坚守,在寂静中刻苦钻研,他们知重负重、不畏艰难,沉着冷静应对变局、积极稳妥开拓新局,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责任与担当落到实处,他们用默默的奉献,践行着全党的初心与使命。
全面收官时,拿得出成绩。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奋进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续写。2018年底,全国贫困人口数量锐减至1660万。2019年底,未脱贫人口仅剩551万,832个贫困县减少到52个,“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扶贫标杆。而这背后,不仅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更记录了无数扶贫工作者的不朽之功!(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委组织部 张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