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不做事或违规领取工资、津贴、补贴等待遇的“吃空饷”行为屡禁不止,极大影响了单位在岗人员工作积极性、浪费了财政资金、引起群众对机关事业单位不满。
“吃空饷”起源于中国明朝,指从军队中冒领“饷银”的行为,如今延伸到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部门中,“吃空饷”是一大顽疾,不能一蹴而就,要长期在用人单位履职尽责、纪检部门督促检查、干部个人理论学习等方面多措并举,建立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才能全力铲除“吃空饷”滋生土壤。
用人单位正确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用人单位是管好、用好干部的责任主体,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大对本部门职工进行严格管控,完成干部日常管理规范制度,安排专人对助勤任务的监督、调度,同时落实指纹签到、签退和请销假制度。对职工违反“吃空饷”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通报批评,并报相关部门。要勇于、敢于与各类打招呼、行方便之事作斗争,自觉承担起防治“吃空饷”第一监管任务的责任主体,从监督管理上铲除“吃空饷”漏洞。
纪检部门强化督促检查,抓好典型案例。纪检部门在防治“吃空饷”问题上要确实承担起监督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暗查走访。对有“吃空饷”行为的公职人员,不放任,不姑息,发生一起重办一起,向社会进行公布通报,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戒力和威慑力,对所有干部职工进行警示教育。对单位有“吃空饷”人员,同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扣减单位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分数,从行政手段上铲除“吃空饷”帮凶。
干部个人加强理论学习,把正人生导向。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同时也是改变事物发展的内因,在防治“吃空饷”问题上,部门管控、纪检监督是外在因素,而个人是否自觉是内因,所以要有效防治“吃空饷”,就应加强理论学习,从干部职工思想上下功夫,加强爱岗敬业宣传教育,激发个人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提高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个人从思想上、认识上发生转变,提高个人自律性,从思想觉悟上铲除“吃空饷”根源。 (杨再同 贵州省黎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