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深入陕西、山西和宁夏调研考察。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产业扶贫症结:“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我们要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话语,团结一心、坚定信心,切实解决扶贫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把扶贫产业发展好,做出成效,真正让贫困群众持续受益。
开好“引进人才”这剂药方,根治乡村人才匮乏病症,将扶贫产业发展“痛点”变“优点”。“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产业扶贫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步伐,就必须有人才智慧和人才力量的支撑。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不断推进,乡村人才不断外流,已然成为产业扶贫的一大“痛点”。正所谓“人才聚,事业兴”,如何扭转局面?首先要从“外”想办法,制定专项的引才政策,通过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外出招聘、短期聘用等渠道,为乡村企事业单位引进一大批亟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并对人才资源排兵布阵、精准设岗,各展所长,做好“留”文章。再者,从“内”想办法,通过引进人才带领“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深化开展“扶贫更扶志扶智”行动,通过挂钩帮扶,根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传授各类农业技能,提高知识水平,让贫困群体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逐步发挥引进人才“集群效应”,并进一步转变为扶贫产业发展的新优点。
用好“产业融合”这把利器,攻克产业结构单一壁垒,将扶贫产业发展“难点”变“亮点”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而目前扶贫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模块单一、产业链条不通,产业结构调整还需面临诸多困难。因此,要让传统农业“老树生嫩芽”,就必须立足贫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色资源、人文历史、能源交通等实际情况,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大户与农户形成合理、适宜、可持续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联结,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种植、畜牧、林业、水产和乡村旅游等行业中有资源优势、发展后劲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科学合理将低能、低产、低效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长效稳定产业链条,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乡村产业体系,将传统农业打造成具有品牌亮点的加工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产业,不断增强贫困区域产业发展和就业容纳能力。
注入“网络营销”这道活水,疏通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将扶贫产业发展“堵点”变“通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最担心是“换不来钱”,究其原因,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走街串巷销售模式受到严重制约,部分地区农业产品容易出现滞销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因此,要建立长效的“电商+扶贫产业”协作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营销,比如各电商平台把好农业产品丰收时间节点,通过“520”“618”“双11”“双12”等销售主题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又如通过微信、抖音和微博等途径传播领导干部为当地特色产品代言的“带货”视频,逐步掀起农业产品销售热潮。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仓储、冷冻、物流等企业合作,确保农业产品保质保量运输到消费者手上,让农业产品从“难卖”到“好卖”,“滞销”变“畅销”。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扶贫产业长远发展之法就是不断将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变成工作的优点、亮点、通点,才能破解贫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难题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问题,让扶贫产业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人民政府 陈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