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初年,一场战“疫”的号角在全国吹响,许多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网络视频与家人相聚;教师当起了网红进行直播授课……,这种“直播”方式也未曾忘记因疫情而沉睡闭馆的博物馆,它们改变原有的服务社会方式,另辟蹊径尽力满足公众需求,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服务众人。全国人民宅家抗疫之际,各地博物馆也从未 “打烊”,只是换了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宣传,有担当。“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众志成城抗疫的特殊日子里,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克服闭馆、停展的困难,利用馆藏文物资源、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发行 “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祝福接力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官方网站传达疫情防控的文件精神和相关知识,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并推出文物祝福海报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如广东省博物馆发出的“千里无事,唯见平安”、沈阳博物馆“春回大地,海晏河清”等祝福,它们在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凝聚了抗击疫情的正能量,更是践行着文博人在这特殊时期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一幅幅凝聚着拳拳祝福的文物海报,鼓舞着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积极发挥文化艺术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为丰富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添砖加瓦。
文化服务,有声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讲好故事,传播文化,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今年3月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各地许多博物馆不得不关门。“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云游博物馆随之而来。2000多个展览以线上展的形式呈现,线下展厅、文物等都被搬到了屏幕上,更有甚者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博物馆还入驻了电商平台,开启了直播,讲解员摇身一变成主播带观众逛馆。博物馆作为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采取线上“云展览—邀请您在家观展”、“公共软件开展学术研究讨论”、“线上文博公益大讲堂不打烊”等多元化方式让文物活了起来。博物馆云直播成了与多媒体矩阵互补的宣传“利器”,让文物在互联网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互联网+”模式为博物馆“吸粉”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需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增强公众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供给,有暖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场疫情,让全国各地博物馆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激发了其文化服务的潜能,愈发凸显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闭馆期间,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网络同观众互动,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线上观展、欣赏文物之美。与此同时,一条条温暖人心的微信宣传、及时传达分享科学防疫的基本常识,传递了“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如四川博物院利用博物馆里百花齐放的园林资源结合馆藏文物里的“花花世界”做了持续的线上分享,调节公众在家隔离期间的情绪,“线上踏春”把寄予的美好和希望传递给了公众。
博物馆,方寸间一览千年。作为文博工作者,更应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文物展览中找寻心灵联结,为更多的人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尽一份绵薄之力。(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博物馆 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