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工作准入门槛高、竞争大,虽然待遇不高,但一波接一波的人群使尽浑身解数也要考进去。内部一个萝卜一个坑,所有的岗位编制都安排很紧凑。近几年各项工作精细化、任务长久化,如何充分发挥老职工作用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索:
发挥老职工作用,要依据老职工类型、借“题”发挥。不难发现,各单位都存在以下几类老员工,“倚老卖老”型:经典口头禅为“我工作时你还没出生”“年轻人就要多学多做”,认为年轻人多做事是理所应当,上年纪了就是老师,要“捧”着,这类人喜欢说教,可以安排下级工作指导,宣传教育等任务;坐等待遇型:随着职级并行的实行,很多已达退休条件的不愿退休,争取再竟提一档,退休时享受高一级待遇,这类人就不能让他“太轻松”,督查、多部门联合办公等任务可以安排去,毕竟单位不是养老院,要留下就要发挥作用;“求关注”型,这类人每天在单位走走串串,看这不是那不对,喜欢指指点点,既然他们闲不住,可安排其去企业查摆问题,指导企业改进。
发挥老职工作用,要“看住”年轻干部,避免“新老同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做事的老职工已然存在,只能“对症下药”,但要避免老人带“新”、更要杜绝年轻干部变“老油条”,必须从源头治理。老职工之所以“喊不动”是因为:他们年龄到了,竟升无望、便开始消磨时间、坐等退休;他们发现在职可享受正常工资待遇和福利,按职级并行还能竟升一级,享受更高待遇;他们手中无具体业务,其他人又忙于工作,导致无聊、没人“关注”自己,有不被重视的感觉。但年轻干部既现代化又干劲十足,如果不物尽其用,让他们有时间与上述老职工混在一起,极易有样学样,只会助长懒惰之风、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要发挥老职工作用,要形成常态化工作目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无法一朝一夕改变,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如每月固定安排一项或几项相对简单任务,让其有事做;要用好党建铸魂工作,党员每人每月做一件实事好事,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先进性;要发挥好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认真开展三会一课,经常找老同志谈心谈话,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的困难,让党支部成为党员干部的“心灵之家”。单位领导要认识和发掘每一位老职工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冠以“顾问”或者“参谋”的头衔,协助完成某些任务。模拟企业“师带徒”模式,以老人带新人,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
体质内也有很多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老人,他们是主动做事型:这类人主动申请,领一天工资做一天事,尽可能帮单位分担工作。在他们的带领下,新同事上手快;在他们的协助下,“小兵”也能独当一面。这群人不想成为单位的负担,一直在发挥老干部的余热,是党员干部的好榜样。(贵州省黎平县应急管理局 王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