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我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体现,扶贫、脱贫本质上是国家动用全社会资源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一种帮助,是“帮贫扶弱”,而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喂养”。做好扶贫文章,要求摸底“精准”、扶到“点上”。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体系,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实现发展,帮助他们在与全国人民共享政策制度“架构”的同时,着重帮助他们解决紧紧约束其自身发展的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的“架构”问题,真抓实干,对照致贫原因,梳理症结,对症下药,扶精神“里子”,少做“表面”文章。
一是做贫困户的精神“里子”,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贫困户如果仅仅是依靠政府民政保障兜底,“等、靠、要”,可以应一时之急,却不能根除穷根。只有让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中强化脱贫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才有脱贫的支撑。为此,要改变贫困户的意识,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生产,作为政府,应积极对接其就业以及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其劳动就业能力,积极主动创造机会实现自我脱贫。
二是做包户干部的“里子”,让干部变“千篇一律式扶贫”为“创新式扶贫”。从贫困户大数据来看,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大体为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受限造成发展生产和创造的活力不足,家庭无劳力或者少劳力。致贫原因尚且五花八门,脱贫措施怎可“千篇一律”,要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实际,因地因时制宜。扶贫工作应问需于民,而不是“硬性对标脱贫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强行推进”,把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脱贫措施实施弄得千篇一律,“不要的硬给,帮不上的强帮”。党政干部、机关人员的优势毕竟是履行行政职务、制定和学习和执行文件、开会、调研、汇报、写公文材料等,并非每个人都是发展产业的行家里手,为此,在工作布置时,首先应强化对包户干部的培训,尽可能发挥干部的人脉资源,同时鼓励包户干部“想点子办法”,在包户的同时,了解贫困户的个人主观意愿,实行“差别化扶贫”,在贫困户内部实行“赏勤罚懒”,对于切实“懒惰致贫”的,可实行“淘汰”机制。给予包户干部灵活扶贫的“自由”,而不是追着走的“忙干”,基层事务繁多,除脱贫攻坚工作之外,干部还面临其他很多工作、各种检查,动不动追责问责,干部“戴着镣铐跳舞”,能在扶贫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很少,多数情况是“被追着执行”。
三是做包户信息的“里子”,变“表格式扶贫”为“实干型扶贫”。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搞了一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贫困户的信息就是那么点信息,却要填各种不同的表,发展生产本来也不全是“春天播种,秋天就一定能收割”、一本万利的事情,政府应多管发展条件架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事情,发展生产不应干预过多,产业不应该是为了得到政府扶贫补贴而“产”,在其自谋经济发展、自求社会进步方面,充分由市场、社会力量、公民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尊重贫困户意愿和维护贫困户权益,把选择权交给贫困户,给他们发展产业(种养)的自由,而不是对其种养内容本身指手画脚。
只有政府搭好“发展生产”的台子,保障各类基础设施,增加各类就业渠道,调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内在动力,克服制约发展的客观条件,才能更好地打好脱贫攻坚战,小康社会的队伍才会壮大且有力。(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陂街道组织办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