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负,多问群众和干部。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疫情影响,脱贫攻坚能否高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如何,很大的程度在于基层干部工作实不实、积极性高不高。
2019年党中央确定为“基层减负年”,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再为基层干部摆脱形式主义、展开手脚干事创业加底气、挺腰杆。
《通知》中强调“绝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既从主体层面明确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征,也从受体层面阐明了“减负”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维护群众利益上。基层减负怎么减?如何避免以形式主义落实整治形式主义?最优的解决方案还需从基层干部出发,让群众来评判定夺。
整治形式主义,重在“治”,难在“鉴”。长期以来,基层干部饱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害,面对上级“甩锅”“丢包袱”,不少干部曾试图提问题、说意见,然而就如“迎风吐口水”一般,反映问题的干部最终成了被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基层干部不愿说、不敢说、不能说,只管“摸准了领导喜好”当埋头“盲干”的“孺子牛”。““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因此要想解决基层形式主义的阿喀琉斯之踵,需要把麦克风往下递,让基层干部真正享有话语权。打通干部反馈反映绿色通道,让基层干部敢发声、能发声、发心声,让“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的庸政懒政者成为“耳聪目明”的贴心人,让不接地气的“空中政策”和相互打架的“本位政策”销号,让基层干部干的起劲、干的有劲。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最后成果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更好的服务群众和基层,工作行不行还得老乡说“行”。当前基层工作的评判机制掌握在上级部门,工作做得好不好由检查小组说了算,“要想工作榜上有名,搞不搞得定群众不要紧,搞定检查组就行”不少基层干部深谙此道,因此“三分精力对百姓,七分精力攀关系”形式主义颇有市场。要想刹住基层形式主义风气,要把群众位置往前挪,让群众当“评卷人”,将工作标准从“让领导满意”转变为“让群众叫好”。群众认可的工作要扎扎实实继续干,群众强烈反对的工作要拆解了看哪里不如百姓的意再看是否改进接着干还是及时止步不再干。把评分权分给群众,干部自可以省了向上“投其所好”而绞尽脑汁的精力,多了向下的苦干实干,“负担轻了、工作实了、百姓乐了,形式主义也就整到位了”。
基层是治理体系的“底盘”,基层干部是治理体系中最直接参与者,群众是基层治理的最终受益人,整治形式主义决不能绕开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要想基层真减负还需多问问群众和干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人民政府 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