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 娱乐 > 正文

把镜头对准人民,让光影镌刻时代

2025-08-21 10:27:31 | 来源: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美街道后坂村村民委员会

捧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八位老艺术家的回信,耳畔仿佛响起黄钟大吕般的时代强音。这封回信不仅是对耄耋之年仍心系银幕的田华、王晓棠、秦怡等前辈的亲切问候,更是面向新时代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动员令、冲锋号。字里行间,总书记以“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为关键词,为电影创作锚定了价值坐标,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擘画了壮阔图景。在媒介形态风起云涌、审美趣味多元分化的当下,重读这封回信,我们更能深切体会“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这一朴素真理的千钧分量,更能清醒认识到:唯有把镜头对准人民、把情感系于人民、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电影才能从“高原”迈向“高峰”,才能真正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火炬。

电影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的号角。从《风云儿女》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呐喊,到《开国大典》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从《焦裕禄》中盐碱地上挺直的脊梁,到《流浪地球》里带着家园流浪的决绝——中国电影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在于一代代创作者始终把个人艺术生命与国家命运、人民甘苦紧密相连。田华老师在《党的女儿》里饰演的李玉梅之所以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红色女神”,并非仅仅因为表演技巧的高超,而是因为角色身上那种“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信仰力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却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脱贫攻坚的史诗、航天工程的壮举、乡村振兴的火热、科技创新的澎湃,同样需要电影人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深入生活,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提炼主题,让新时代的“李玉梅”“李延年”跃然银幕,成为鼓舞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路标。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总书记的回信提醒我们:所谓时代精神,归根结底是十三亿奋斗者的精神;所谓人民心声,正是田间地头的汗味、车间码头的轰鸣、实验室里的灯火。近年来,《我不是药神》引发全民医药改革大讨论,《奇迹·笨小孩》让无数打工者看到自己的影子,《守岛人》让观众读懂了平凡坚守的伟大——这些作品的成功密码,恰恰在于创作者摒弃了“悬浮叙事”的捷径,真正俯下身去倾听快递员、焊工、村支书、边防战士的喜怒哀乐。反观某些脱离现实的“伪现实题材”,用滤镜抹平生活褶皱,用套路取代真情实感,最终只能沦为“热搜上的爆款,现实中的孤本”。要破解这种创作悖论,必须重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本体论:把“深入生活”从采风式的走马观花,转变为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命体验;把“扎根人民”从口号式的自我标榜,转化为“把人民的酸甜苦辣倾注在镜头里”的创作伦理。

精品佳作的诞生,需要“内容为王”的定力,也需要“技术赋能”的活力。在人工智能生成影像、虚拟制片方兴未艾的今天,有人担忧技术会稀释艺术的人文温度。事实上,从《阿凡达》到《独行月球》,技术从未取代故事,反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丰富的语法。关键问题在于:当算法能够轻易制造出视觉奇观时,创作者更需坚守“内容优势”——就像《长津湖》中零下四十度的真实质感,不是靠特效堆砌,而是靠对志愿军战士“钢少气多”的精神还原;就像《你好,李焕英》穿越设定的背后,是普天下母女至情的动人刻画。总书记强调“努力创作”,这个“努力”既指“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艺术匠心,也指“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追求。中国电影人要善于用5G、云计算、LED虚拟拍摄等新基建,为“人民叙事”插上科技翅膀,但更要警惕“技术拜物教”——再先进的动捕技术,也替代不了创作者与人民心贴心时那种体温的传递。

衡量精品的终极尺度,在于人民是否买账、历史是否留痕。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检验文艺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人民大众”。今天,这个标准具象为票房与口碑的统一、流量与质量的平衡、即时热度与长久生命力的共生。当《觉醒年代》让Z世代自发二刷三刷,当《山海情》让宁夏闽宁镇的脱贫故事成为高校思政课案例,我们愈发坚信:真正的好作品,一定能突破“圈层壁垒”,在人民心中长成参天大树。这就要求电影工业体系进行深刻变革:发行放映环节不能唯“首日排片”是瞻,而要建立“长尾效应”的激励机制;评论评价体系不能困在“饭圈控评”的数据泡沫里,而要重建“人民美学”的批评话语。正如田华老师所言:“观众不是看我们怎么演,而是看我们心里有没有他们。”当创作者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奖项,资本才会褪去浮躁,技术才会回归工具本位,电影才能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事业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书记的回信如同灯塔,照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航道。让我们铭记:衡量一个导演的高度,不在于他登上过多少国际红毯,而在于他走进过多少农家炕头;衡量一部作品的重量,不在于它斩获多少技术大奖,而在于它让多少观众在黑暗中攥紧拳头、热泪盈眶。当电影人真正把根扎在人民的沃土里,把情融在时代的洪流中,那些关于奋斗与梦想、关于坚韧与善良的光影故事,必将汇聚成新时代的精神史诗,在民族复兴的星空中熠熠生辉。这,或许是对总书记殷切嘱托最响亮的回答。(吴芃)

责任编辑:江旭兴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