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党建 > 正文

基层党建的“虚”与“实”

2025-08-18 13:31:23 | 来源: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委组织部

基层党建工作天然具有“有虚有实、虚功实做、虚实结合”的双重特性。“虚”,常指思想引领、理论武装、组织生活等精神建设;“实”,则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具象行动。然而,实践警示,若二者关系处理不当,极易滑向两极:或空转于形式主义的“虚”,或迷失于方向模糊的“实”。核心症结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髓的领悟不足——唯有让理论之“魂”驱动实践之行,让实践之“实”反哺思想之基,方能激活基层治理的旺盛生命力。

破立并举,把握“有虚有实”的辩证统一

理解“虚”“实”并非截然对立,是把握其辩证统一的前提。“虚”非空谈,思想教育、理论武装等看似“务虚”工作,蕴含着驱动现实的巨大动能。先进思想的生命力,根本在于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基层理论传播与实践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入教育引领,使科学理论内化为普遍觉悟和政治认同。这种精神凝聚,正是动员群众、攻坚克难等“实事”最坚固的基石,提供了共同目标和深层动力。

“实”也非盲动,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的“实事”,绝非纯粹工具性操作。每一次深入实践,都是对理论的现实检验与深化校正。实践源于认识指导,更是认识更新、迭代乃至升华的源泉。当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攻坚、在基层治理中创新,其成功实践绝非孤立的操作成果,必然深化其对根本宗旨的理解、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工作方法的娴熟。实践本身就是最具说服力、最鲜活的思想淬炼。

因此,“实事”不仅承载着“虚功”的价值理念,更在实践中为思想理论注入新活力与内涵。割裂二者,无异于抽空实践的魂、剥离思想的根;“虚”与“实”实为相互建构的一体两面,在动态演进中共同推动基层事业螺旋上升。

实做求索,打通“虚功实做”的关键路径

有效转化精神建设的“虚功”为实践效能,关键在于突破形式束缚,实现与具体实践的真融合、深嵌入。

理论学习“虚功”之“实做”,突破符号化、标签化陷阱,将宏大的理论叙事、抽象的政策话语,“翻译”成契合基层语境、贴近群众认知的生动表达。更重要的是,让理论分析与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紧密关联,围绕真问题开展深度研讨,并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方案,让理论真正成为解题导航仪而非墙上装饰画。

组织生活“实做”则要求突破程式化,紧扣党员思想困惑与现实挑战,在“红脸出汗”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熔炉中锤炼党性,在解决实际矛盾中检验组织生活实效,让理论学习“解渴”、组织生活“动真”、思想交流“交心”。

价值引领融入服务,应实现从“技术活”到人心工程。每一次破解群众难题的努力,都是对“人民至上”价值的实践诠释;在一线锻造先锋队、设立责任区,正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实践课堂。党员干部需融入群众,俯身聆听,感知民生脉动,使决策真正源自民需民意。当群众切实感受需求被关注、参与被尊重、福祉在提升,“实事”便凝聚了民心,完成了向思想认同——“虚功”的价值升华。

融合共生,构建“虚实结合”的协同机制

实现“虚”“实”在基层的长效融合与彼此强化,需依赖于机制创新与系统性设计。

群众路线正是贯通“虚”“实”、催化二者互动循环的关键机制。坚持“从群众中来”,要求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思想认知、政策理念,汲取群众智慧;坚持“到群众中去”,将深化后的理论、决策转化为惠民利民的具体行动。这双向循环机制,确保了思想的实践品格与实践的思想价值。

实行系统整合,从板块拼接到有机交融。根除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关键在于构建“虚”“实”有机交融的运行体系。如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以精细网格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同时将服务网打造为感知民情、沟通民意、交流思想的情感联结平台。在共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自然培育积极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和责任感。又如“红色物业”模式,物业党组织通过居民议事精准识别需求,高效解决环境、停车等具体问题,并在服务全程传递合作共建理念。由精准服务触发价值认同,进而激发居民主动参与,形成“服务→认同→参与”的自生型良性生态闭环。

这种系统性制度设计,使“虚”与“实”不再是割裂的平行轨道,而如生命体般协同进化、相互滋养,使基层党建真正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与持久效能的核心治理力量。

唯有深谙“虚”“实”辩证之道,使其如呼吸般相融共生,基层党建才能在实践的沃土中根系深扎、枝干遒劲、硕果累累,焕发出经久不息的生机活力。在虚功实做中以“魂”赋行,在实干巧干中行稳致远。(赵伟)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