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好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难题,青山镇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注重就业强基,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
“从前总是担心搬过来后就没地种了。现在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在安置点周边就可以上班挣钱,还能顾家。”家住汤店中心村庄安置点的贫困户一边工作一边高兴地说。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受限,贫困户多滞留家中,为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问题,该镇党委政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分类施策促进就业,组织党员干部对群众劳动力和就业情况进行摸底,分类建立就业需求、岗位供给等台账。
“培训很实用,简单易学,希望能多几次这样的培训”。街道红星安置点的群众在听着技术培训课时笑着说。今年3月份以来,该镇依托本土特色产业,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在各集中安置点周边,新建茶叶、中药材、竹制品等加工厂,鼓励动员搬迁群众到工厂上班,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一批。同时,针对弱劳动力人员,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搬迁群众持续增收。
注重产业固本,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
“现在村上的茶叶、竹制品、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得很好,我来这里干活,每天都能挣120块钱,一年下来差不多就能挣两万多,比以前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抱儿山村程湾安置点搬迁群众自豪地说着。搬迁只是手段,脱贫只是目的,产业才是根本。青山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紧扣产业发展目标,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把产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支部+X+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用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收购等措施,把贫困户放在经营主体上,挂在产业链条上,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带贫减贫效果逐渐显现。
目前该镇10个集中安置点周边已有茶叶加工厂6家,中药材加工厂3家,竹制品加工厂3家,县级扶贫车间3家,基本实现搬迁群众产业全覆盖,确保了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获得感明显增强。
注重服务为民,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
“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家有了新房,小孩上学很近,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太多,真是不敢想!”从姜河村搬迁至集镇安置点的群众笑着说。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要让贫困群众搬得进去,更要让贫困群众能住得下来、住得舒心、住得长久。该镇最大的集镇安置点选址建设在公交站附近、集镇中心位置,毗邻镇政府,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卫生院、超市等配套齐全,安置点边设置的文化活动广场充分发挥“党日活动、文体娱乐”等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办事、学习、教育、体验一站式服务零距离,让搬迁群众的服务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回应。
青山镇充分利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做好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幸福感。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评选表彰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不断向上向善。
注重治理为民,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
“以前在小庄子里住,都很熟悉,一下子搬到安置点,门户集中,人员密集,心里总是不踏实。”从抱儿山村搬迁到集镇安置点的群众聊到:“安置点各处都有监控,定期有人巡逻,一下感觉安全了许多。”安置点的和谐稳定是确保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前提。为提升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青山镇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中心工作范畴,狠抓安置点治理工作,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组织党员干部定期走访搬迁群众,帮助解决群众诉求;定期在安置点召开法制宣讲会,推动法治教育走进群众、融入生活。
目前视频监控,覆盖安置点所有重点区域,基本实现了24小时“全覆盖、无死角、零盲区”的视频巡护。同步建立健全安置点安全防范制度,有效应对潜在的治安风险,为广大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青山镇项目办 李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