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至,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温暖过冬一直是人民领袖牵挂的心头大事。立冬节气过后刚刚2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夏季曾因遭受极端降雨而受灾较重的北京、河北相关地区,看望慰问灾区人民群众。“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这既是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更是对人民群众的厚重承诺。广大党员干部要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之道”,筑牢为民服务的信念、提高为民谋事的能力、践行为民造福的宗旨,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以自身行动续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筑牢“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服务的信念,俯身融入,做群众信任的“贴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无百姓莫为官,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能否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也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进行评判的关键点。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都会全力以赴。冒寒风、翻山岭、到农田,进农家看铺盖、察饮食、问健康,在灾区关心的一个个细节,都是总书记心怀“国之大者”的真实写照,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的真诚践诺,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情流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树立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将“为民谋事”的信念转化为为民造福的内生动力,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进步。
提高“重任千钧再奋蹄”为民谋事的能力,共话发展,做群众发展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为基层干部,日常的工作直接面对群众,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前沿位置,责任很大,任务很重,这就需要更加坚持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这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既听顺风话也听逆耳言,才能接上地气、看透情况、摸清底子,才能找准症结、发现短板、明确对策,才能更好地办实事、解难题,走进群众的“心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切实提高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民造福的宗旨,脚踏实地,做群众满意的“办事员”。让人民满意,是党员干部用权的最高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人民满意,是党中央一直强调的重要观点,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决不能说在口头、停到纸上、流于形式,而是要到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履职尽责中去落实、去担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百姓感受作为第一标准,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始终恪守为民情怀,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群众“盼的事”变成我们正在“干的事”,让办的好事、实事“暖”到群众心坎上,出实招、硬招、新招、真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小辛集乡人民政府 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