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创新驱动的动力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就要在人才工作上久久为功。厚植“人才”沃土,在“识得准,引得进,育得优,留得住”上见真招,出实招,方能使“人才之林”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科学精准识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对新行业,新趋势,我国的人才队伍、结构、素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不能照搬原有的评价方式,一“尺”量到底,而要建立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把握“有用就是人才”的工作理念,勇于打破“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唯论文论,唯头衔论”的评价导向,构建“看履历、看实践、看成效”的系统评价方式,通过实地调研、技能比拼、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把有本领,敢担当,善实践,能吃苦的可用之才识别选用起来。做到科学精准识别人才,不遗余力挖掘人才。
广开门路纳英才。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人才引进切不可一味地“贪大求洋”,要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准入门槛,系统划分人才类型,合理分配名额比例,有针对、有计划的引进,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同时,要摒弃“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观念,不断壮大本土人才队伍,吸引外出就读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聘用高职(大专)毕业生。打好“乡情牌”,鼓励并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在外有经验,有能力,有资金的企业家回乡考察、投资、建厂,用对家乡的眷恋助力家乡经济建设。
不拘一格育良才。如今,各地的“抢人才”大战,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但不少地方也存在重“抢人才”,轻“育良才”的现象。缺少良性成长的提升环境,难免导致人才因水土不服流失。因此,要在“育良才”上持续发力。围绕本土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的创建人才培育基地,鼓励各行业老员工“回炉再造”,积极开展“老带新“、”师带徒”、团队交流、技术培训,专业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实现人才互联互动,互学共进。鼓励个人在实践中自我提升,积极投身一线,勇于吃苦奉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院地合作”的培养模式,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互利的良性发展模式,打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的“源头活水”流淌不息。
多措并举留人才。对于资源配置相对落后的乡村来说,人才资源留得住,才是发展本土经济的关键。留住人才资源,就要从政策、服务、环境三方面共同发力。政策方面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通过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等,增加政策刺激力度,认真兑现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创新、绩效与薪资挂钩,激发人才创新干事的潜力。加大人才表彰激励力度,对有突出成绩的一流人才给予津贴补助及表彰激励,让吃苦者吃香,奉献者得利。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最大限度鼓励人才成长。服务方面就是要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想方设法解决人才的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消除他们后顾之忧。环境方面不仅要大力关注、宣传优秀人才的事迹,而且要积极邀请出席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参与关键决策,政策制定等,还要积极组建高层次人才会议,加强人才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王映璐 内蒙古托克托县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