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外部推动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
但目前传统行业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存在较多问题。
从实际效果来看,多数人关注“技术先不先进”,而很少关注“软件效果好不好”,换言之,企业上云的主角,应该是“上云的软件”,而不是上云本身,不应为了上云而上云。具体来说,企业常用的OA系统、财务系统、CRM系统等一般上云,可以快速降低共性成本,提高网络安全性,上云效果立竿见影,因为这些上云的软件系统是非常标准的软件,其功能经过了十余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市场应用检验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涉及生产相关软件的应用类的深度上云,其核心就不再上云的技术本身,而在于所上云端的软件本身是否具备为为企业提升效益的能力,此种上云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许多行业龙头企业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仍处于完善阶段,还难以为企业赋能。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是企业缺少积极性。现有模式已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且缺少云操作人才,担心用不好。有一些企业虽然选择上云,却只是为了获取补贴,为上云而上云。二是企业前期投入大。一方面,工厂改造、产线优化设计等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而且费时费力,短期内还可能影响正常生产;另一方面,目前用云流量费用依然偏高,如果政府补贴政策到期后,用云费用会增加生产成本。三是担心云平台服务能力不够。企业想要的服务云平台难以达到定制化需求且不同的行业所需要的软件不同,而目前还不够完善。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属方案推进企业进一步上云:
(1)有重点地引导上云。一是加大制造类企业的上云引导力度。制造类企业对上云的认知明显低于软件业,应进一步加大智能制造云方案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工业行业(如,纺织,卫浴,智能家居等)的龙头企业的智能制造扶持方案,并将相应案例推广到行业内部,起到榜样作用,提升云协同效益,扩大产业集群优势;二是加大中小企业上云引导力度。目前申报上云的企业多为规上企业。其实,中小企业由于体量小、人才缺、能力弱,更需要获得平台资源。
(2)推动上云降本增效。一方面降低系统成本。借鉴先进经验,协调公有云平台商、电信运营商降低上云流量费,确保企业脱离补贴后仍能低成本运行;另一方面,提高云服务商的服务保障能力,确保能为企业解决痛点,增加生产经营效益,提振企业上云用云决心;再次,优化奖补资金兑现流程,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3)贴心指导用云。一是建立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建立专家一对一诊断方案,跟进解决上云企业用云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企业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二是为企业员工提供用云培训,帮助企业培养一批用云人才,确保企业用得好。(王玉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三社村选调生村官)